【城规三部曲】深圳规划构建经济奇迹 香港错失了什么?

撰文: 林嘉淇
出版:更新:

深圳,罗湖挟着地利之便,成为没有规划下诞生的中心商业区(CBD)。今天罗湖对香港来说仍是人流最多的口岸,却已不再是深圳的中心。深圳在短短20年打造出福田这个庞大的新CBD,继而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南山,又把眼光投向前海。这对香港探寻经济发展新中心区的落脚点,多少有参考价值。在深圳打造经济奇迹的道路上,香港功不可没;如今,当香港传统经济产业优势萎缩,社会上下疾呼发展新兴产业,深圳的创新实力早已远远领放。这迫使我们反过来思索这个曾被形容为“靠香港而活”的弱小弟如何蜕变,在深圳崛兴历程中,香港错失了什么?

深圳在30多年间,透过城市规划由一条小渔村,发展成经济规模庞大的大城市。(余俊亮摄)

每天有数十万人次穿梭深港两地,当中不乏像李先生那样家住香港、在内地谋生的人。一小时前,李先生还在东莞跟员工开会,一小时后,他便回到上水的住所,刚坐下便说:“一星期希望可回来一次(香港),故选择较近的位置,交通方便到有时只需40分钟便回到家。”李先生的工厂以前在深圳,他不是首批在深圳工作的港人,却见证了深圳最高速发展的岁月,目睹深圳许多地方如何由一片绿地建成密集高楼,如何由连街灯都没有,变为灯火通明的大城市。

李先生当初是在“无得拣”之下踏上深圳的土地——他原本在香港设厂,后来工业式微,港府又没有任何政策扶持,于是把工厂北移至深圳。刚到深圳的那段回忆是零散的,他记不起罗湖区那时是什么样子,却记得路边的街灯。有说要体现一个城市的繁华度,必须看其小型的基础建设,因为它们最接近市民,不张狂不讲气派,只求实用。李先生形容,“当年上去,就算有街灯都不会开,为了省电。现在根本不会,电多到可以反过来供给香港。”

30多年过去罗湖口岸依旧人来人往,但在城市布局中地位已不如相邻的福田。图为1996年的罗湖口岸。(GettyImages)
中环的路有没有像福田那样阔?树有没有福田那样多?
深圳工作港人李先生

随着深圳经济急速发展,办工厂的成本上涨了不少,李先生决定再把工厂北移到邻近的东莞。但他对深圳印象深刻,特别是福田——深圳首个规划的CBD,主道两旁的高楼霎眼看像是香港的中环,但他反问:“中环的路有没有像福田那样阔?树有没有福田那样多?”

南山发展了 罗湖功能依旧

不少人说以往的深圳是靠香港而活,当时与港连接的罗湖成为双城居民频繁来往的主要地区。30多年过去,罗湖口岸依旧人来人往,但在城市布局中地位已不如相邻的福田。在《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除了福田、罗湖中心,还确定建立前海中心:把南山及其由填海而来前海,发展为新的市级城市中心,与福田、罗湖中心看齐。今年,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拍了长达七分钟的深圳宣传片,多处提到前海中心的发展。南山区的腾讯大楼、大疆无人机企业大楼均在画面上。宣传片里“新时代、新未来”的篇章中,也出现了前海蛇口自贸区。如此强调,不难看出市政府对新中心的重视。

“南山好了,罗湖会不会就受影响?”这种疑问,在深圳刚开始扶植前海、南山作为另一中心时便出现。今日,我们再带着这个问题去问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一是深圳的发展潜力无论“增长动力和需求都很旺盛,不是说你有了新中心(发展需求)就没了,现在是大家不够(地方满足需求)。新的中心是有新的功能进来,不是把旧中心的功能抢走。”

二是新旧中心有不同的特点和定位,发挥不同功能。邹兵解释:“罗湖是最老的中心,但罗湖有的特点,是南山和福田不具备的——空间尺度和氛围很像香港,空间不大,很紧凑,有很深的积累,所以有些人喜欢罗湖,不喜欢福田, ……福田十字的网络就像北京。罗湖有消费能力,所以我们把它定为消费中心,福田是商务中心,是高端写字楼,南山是高科技加上一众科企总部,是有差别的。深圳能量很大,功能很多,不是有一个新的地区就可以完全抢走。”

多中心的建设,目的之一是纾缓旧有中心区域的拥挤情况。横跨罗湖及福田中心的深圳地铁一号线是人流量最多的一条线路,只要提到上下班时间的一号线,几乎所有深圳人都会皱起眉头来,有居住深圳的港人更形容一号线“比金钟、中环站更挤”。即便不坐地铁,也免不了塞车之苦,特别是在中心区及关口区附近,加上随处可见的地铁工程,令司机要改路转线,导致塞车更为严重。

深圳地铁工程地铁工程随处可见,导致塞车更为严重。(视觉中国)

“现在的人都在福田、罗湖或南山上班,都在宝安、龙华一带居住,所以都往这边跑,带来庞大的交通压力,每天上下班地铁都挤满人,即使修很多轨道还是很堵、很拥挤。”邹兵简单解释了中心区拥挤的原因,居住地与工作场所分离。这种情况也出现在香港。深圳的解决方法是,发展多个副中心,由政府投资兴建如交通等基础设施,并提供就业机会。

近一两年,深圳街道经常会见到一块块白色围板写着“打造幸福宜居的城市”的红色大字,里面是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地铁工程,这是由于有七条连接中心区内外的地铁线要赶在2020年前落成。地铁背负着深圳市政府“特区一体化”的宏愿。过去,深圳的发展被规划界形容为“西重东轻”,即位处深圳西面的特区内建设发展比起东部的特区外更为完整,东部的盐田、龙岗、坪山、大鹏等地面积占全市一半,但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均低于深圳整体平均水平。“东进策略”因此而生,成为深圳落实“特区一体化”的重要一步。

深圳在30多年间,透过城市规划由一条小渔村,发展成经济规模庞大的大城市。深圳的经济特区最初范围只有今日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令深圳市有特区内外之分。到2010年,国务院批准宝安、龙岗两区划入经济特区,令特区范围扩大至深圳全市。

深圳地方还是很小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

推“东进策略” 求平衡发展

邹兵指出,自2000年起便逐步改善特区内外发展差异问题,交通是当中首要任务:车行的道路要通畅,偏远的地方要可达,地铁线要由特区内延伸至特区外。另一点是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原来特区内的土地几乎已全部发展,无法提供更多居住用地,故2010年后大型的楼盘都在原来的特区外,一些重要的建设如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场地、会展中心及部分高等教育学校同样在特区之外。

深圳市政府如此大规模投资基础建设,充分表达出其希望调整以往把资源倾斜特区的局面。举例来说,以往特区之外,只有宝安和龙岗两个大区,邹兵以“粗发”来形容这两区的发展,这是由于两个大区划得很大,所配置的社会服务及设施均有欠缺,故如今深圳市政府把两大区拆分,划成坪山、光明、龙华等区,这样分拆管理不但贴近每区的个别需求,也能更好、更具针对性地为各区作规划。

港人对“区域协作”四字抗拒,但深圳却无任欢迎。(余俊亮摄)

邹兵常说“平衡”二字,大概在规划师眼中,一个好的规划最重要的元素,是要令一个城市在方方面面都得到平衡发展。深圳市政府发展副中心,拉近特区内外差距,既为了经济长远发展,也为了社会平衡。“现在买东西不需要跑到福田、罗湖区,以前是要的。(以前)吃饭好地方只在这里,那里没有,现在都要平衡。学校、医院(等设施)也在逐步均衡。现在是你要改变(特区外的)形象,要让人感觉到在哪里都可以享受和特区内一样。”

深圳如今更把目光放到市界以外。深圳与东莞、惠州、汕尾、河源毗邻。港人对“区域协作”四字抗拒,但深圳却无任欢迎,邹兵坦言,部分原因是因为“深圳地方还是很小”。2011年,深圳与汕尾合作,在汕尾市其中四镇成立了面积达半个新界的特别合作区,四镇财政体制由深圳全权代管,传媒称之为“飞地经济”。此外,还有“深莞惠经济圈”等合作。

邹兵认为新旧的CBD有不同的特点和定位,发挥不同功能。(欧嘉乐摄)

事实上,原本位于特区之外的深圳北部地区与其他城市相连,故“特区一体化”策略也是为区域协作打好根基。“第一步接触的实际上就是这些地区,如果这些地区有很高的服务功能,地区的吸引力、竞争力、与其他城市协作的紧密度就可以更好,(区域协作)不用都跑到福田、罗湖,否则只会进一步加重(福田、罗湖的)压力。”邹兵解释,要好好发展这些相对较偏远的地区,“不能把别人不喜欢的放在边上”,才能更全面达到“区域协作”,让其他城市愿意与深圳作进一步合作,这样不但有助深圳经济发展,更能为发展较缓慢的地区带来投资。

对日后特区内外的状况是拉得愈近,还是走得愈远,邹兵想法乐观,“时间还没够,(拉近差距)是很长期的过程,要有一点点时间。”

上文节录自第126期《香港01》周报(2018年8月27日)《规划白纸上构建奇迹 深圳能 香港不能?》。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城规三部曲.深圳篇】系列相关文章:

深圳人多不阻高速发展 全因每五年一次规划?香港可参考深圳多中心 再造一个中央商业区吗?深圳如何医治城市病 给市民留一点绿40年前的深圳 没有钱下杀出一条血路十年规划 十年建设 打造超级中心福田看《深圳2035》如何修正执行上的错来了,就是深圳人吗?深圳另一面 城中村打破城市单一价值从推倒重建到综合整治 资本进城中村是隐性驱逐?走出城中村才是深圳人? 城市不能只有高端人才【片】金钟站逼到晕 效法深圳多城市中心有无得谂?

重温【城规三部曲.上海篇】系列相关文章:

上海坚持多中心 网络化 对香港有何启示?(上)上海坚持多中心 网络化 对香港有何启示?(下)抛下一个“怕”字 开拓浦东廿年打造另一个上海上海钉子户维权15年 城市发展为谁服务?从大拆大建到社区微更新 上海旧城新貌变奏曲中国大城市规划思维有误 专家:规划不当致城市病【片】强拆时代已经过去 土地用途更新应更人性化

重温【城规三部曲.新加坡篇】系列相关文章:

【片】点解新加坡可以人人住大屋?因为有规划三宝!新加坡土地利用的魔法——地图小不点规划大格局【专访】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香港不缺地,缺规划【专访】刘太格谈短期规划:再多火鸡也不会变孔雀【专访】伍美琴新加坡取经:环境体现人人活得有尊严千呎组屋售百多万 星洲学者:政府无偿为民安居新加坡组屋模式是出路?香港学者:置业非唯一选择星民间团体推动“参与式规划”:每个居民都是专家香港民间规划方案屡触礁 推动变革建立互信组屋设计以人为本 刘太格:一扇门一面墙都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