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学摇篮学海书楼成立百载 见证华文教育的薪火相传|开卷乐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梁元生、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区志坚,与曹璇、姜本末两位博士后研究员合著的《学海书楼与香江国学》一书,以创立一百周年的香港学海书楼的历史为核心,展示了传统国学在华洋杂处的香港中的发展和影响。1911年,清朝覆亡后,一班不事新朝的“清遗老”南下香江,在1923年创立学海书楼,对香港华文教育有著深远影响。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学海书楼与香江国学》-推动港华文教育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冯杰、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学海书楼与香江国学》中引用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李绪柏之言:“粤区自有的学术文化脉络与以书院为阵地紧密联系的文化群体。”明清以来因战事和历史原由,不同地区的学术精英汇聚广东,一时文教大盛。广州学海堂重考据实学,学海书楼继承当中传统。梁元生教授言,前清翰林赖际熙、陈伯陶等人是岭南国学一支,陈伯陶是书楼成立初期讲学太史之一,他精通医术、地理,于光绪时期中了探花,清亡后便隐居九龙城。他推动传统文化,同时亦致力保留香港历史,例如研究九龙城宋皇台历史。现时宋皇台花园内的〈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便记载了陈伯陶和富商协力将宋皇台遗址保存下来的事迹。陈伯陶心系清朝,与其他清遗老于宋皇台酬唱,将作品刊为《宋台秋唱》。陈伯陶凭吊宋室南下所写的诗文,如〈宋皇台怀古〉、〈宋行宫遗瓦歌〉等均成为日后研究宋帝南下香港的重要文献。
不单是书写地方志,学海书楼对于华文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区志坚副教授指出,学海书楼的创办人赖际熙人际网络强,加上致力推动客家讲学,因缘际会下认识了不少实力雄厚的商人,因而能团结南下学者,聘请他们在书楼讲学。赖际熙1913年出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兼中文总教习,中文学院逐渐由应用中文转为侧重中国传统经史学。时任港督金文泰大力推动华文教育,1927年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正式成立,赖际熙为系主任,并与太史区大典任专任讲师。
早于1926年,赖际熙等人已设计〈香港大学文科华文课程表〉,及后学院课程分为经学、史学、哲学、文词、翻译五部份。经学再细分普通类四书、五经,专选类《大学》、《中庸》、《论语》等;史学内容包括《史记》、《汉书》等;文学词学教授历代骈、散文名著、诗文等;翻译学目的将中外学说互通。及后中文学院停办,但课程内容大抵参照以往课程表,并并入中文系。
日军侵华时期,书楼被豪强侵占,被迫停运,直到战后才恢复讲学。当时赖际熙、区大典这些书楼核心人物已相继离世,俞叔文、岑权波与旧有书楼仝人遂找来其他学者轮流讲学,复兴书楼。及至五十年代,不少学者因政权更迭而南下香港,后来更成为国学泰斗,如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创办人之一唐君毅,后人视他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在五、六十年代担任学海书楼讲师;又例如国学大师饶宗颐亦曾在书楼主讲“谈石鼓文”、“顾亭林诗”,并刊于《学海书楼讲学录》。书楼藏书亦于战争期间严重损毁,幸运的是冯平山图书馆藏书没有被波及,到后来书楼更与其时的市政局达成协议,将藏书借存于公共图书馆供市民阅读。
经以载道,史以载事,从传统文化、历代兴衰,领略古人治世之道。及至现代,国学研究加入现代意义和诠释,持续讨论、发展。学海书楼以“聚书讲学”为目标,持之以恒一百载,正是国学研究与发展的基石。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