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饮食杂志编辑思考笔记 平实文字呈现抽象香港饮食文化|开卷乐
我们视饮食为日常,进食速度不自觉紧随城市急速步伐,但我们究竟有没有好好吃饭,还是只为了裹腹而进食?每种食物都有其内容,如制作手艺、烹调技巧,甚至背后所代表的地道故事、饮食文化,我们又了解几多?前饮食杂志执行编辑吕嘉俊擅写饮食文章,他总是思考饮食以外之事,并以平实的文字呈现抽象的饮食文化。《好好吃饭》这本书正是他的饮食思考笔记,让读者进食时,好好思考食物的真正味道。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好好吃饭》(上)-干炒牛河都要炒得好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冯杰、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吃这回事,多少人认真把它看作正经事?”
“如今干炒牛河的问题,主要是负责炒煮的师傅工夫不够好,怕炒㶶,不敢用火;镬烧得不够热,怕黐底,便一味落油,炒出来的牛河口口都是油,肥腻而不好吃。”吕嘉俊在书中〈干炒牛河的末日〉一篇如是说。一碟干炒牛河,认真研究起来,真是不得了。吕嘉俊表示,今天许多茶餐厅的干炒牛河变得不好吃,原因与食品质素有关——牛肉质素差,因此厨师不断添加梳打粉;河粉米浆少且加入了大量粟粉,虽然延长了保鲜期,河粉炒起来不易断开,但河粉变得呈透明状而失去米香。吕嘉俊直言炒牛河在烹调上有很多细节 ——河粉买回来要人手撕成条方便上色;镬烧得够红、热力控制得好便不用太多油;结尾下点砂糖炒才会焦香。可惜的是,“今天因餐厅制度问题,食材有变,师傅工夫不够,令牛河质素下滑。”吕嘉俊直言是恶性循环,令这样香港的地道美食蒙上不健康的污名。原来一碟好的干炒牛河也这么讲究,而非吃了满口油,却苦了舌头。
“我们吃的是文化和历史,裹腹的是回忆与人情味。”
从事饮食生意当然要图利,但只得利字当头会否令食物本身的意义变质?〈车仔面不宜太富贵〉提到车仔面是“贫穷奋斗年代的代表”,每位煮车仔面的师傅均有自家秘方:牛腩猪大肠用自家制天然香料加南乳、柱侯、豆豉炒;冰糖去除萝卜苦涩味;红肠要煎香;猪红用纯猪血不混鸡红鸭红。食物不见华贵而风味十足。可是有商人见有利可图,便将车仔面变得精致,以和牛面颊和龙虾等作配料,再将价钱卖贵几倍,“若果我想吃和牛和龙虾,其实大可煎块牛扒、焗只龙虾,大概毋须吃一碗龙虾和牛车仔面。”吕嘉俊反思道,车仔面见证了旧时香港人努力打拼的过去,在艰难的日子,为了不浪费食材,凭师傅们的脑筋和厨艺,尝试将“下栏”食材煮出创意和工夫,“定义了简单平实同样有美好的一面,美味和日常,有时可以近在咫尺。”
“食在当下”
人进食时并不是机械式地仅为饱腹,进食过程当中还牵连了感觉与回忆。因应进食时的对象、环境、自身心情,即使同一道菜肴,在不同时空下总会有独特感觉,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享受美食,最重要是找到一个舒服的方式去“食在当下”。吕嘉俊在〈谁懂得咖啡的甜〉提到,拾纸皮维生的婆婆常到冰室饮咖啡,尽管在咖啡爱好者眼中这些咖啡味道与质感皆粗糙,婆婆却一口一口的细尝当中浓郁。对婆婆来说,咖啡冲煮、咖啡来源她或许不太懂,“还是她以咀嚼过程、愉快的表情,用真实生活告诉世人,一次丰富满足的饮食体验来自踏实干活,无关知识和贫富,不论身份和地位,那是上帝给人类小小的喜悦。”
吕嘉俊希望透过散文展现更多饮食之中的情感,引起大家的共鸣。记得下次吃饭之前,慢下来,想一想,每一顿都要好好吃饭。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