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海书楼出发 学者合著探讨传统国学在香港传承与革新|开卷乐
香港学海书楼于1923年创办,今年适逢一百周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梁元生、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区志坚与曹璇、姜本末两位博士后研究员合著《学海书楼与香江国学-中国传统文化在香港的传承与革新》一书,以学海书楼的历史为核心,展示了传统国学在华洋杂处的香港中的发展和影响。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学海书楼与香江国学-中国传统文化在香港的传承与革新》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冯杰、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1911年满清覆亡后,不少文人南下香港,当中有一批“清遗民”对传统教育在香港发展扮演重要角色。根据学者熊月之的说法,清遗民除“非死即降”的结果外,“还可以去租界做遗老”。区志坚言,书中亦写当时清遗民的心态,“他们无论在心理还是行动上,对故国旧君保有眷恋之情,仍自署前朝臣民……对于新朝,他们反对或采取归避隐藏的态度,这并非贪生恐死,而是因其治世态度无以在社会中展开。”这批清遗民有丰富学识,清亡后失去官识,又不愿意接受民国政府的管治,而当时香港在英政府管治下形势较为稳定,遂选择南下香港。这群士人当中更包括前清翰林学士,德艺双馨,其中的表表者就是享负盛名的赖际熙太史。
赖际熙是学海书楼核心人物,他既是创办人亦是书楼成立之初的讲学太史之一。赖际熙在清末时中过举人进士,及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辛亥革命后清朝覆亡,赖际熙与其他太史南移香港,并立志“北学南传”,在这个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南端海隅,保存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赖际熙承“宏振斯文,宜聚书讲学”的理念,仿广州学海堂之例,创立学海书楼。他先在中环坚道租了地方,聘请太史何藻翔每周两次主讲国学,阐释儒家学术和诸子百家经典,及后得商人何东、利希慎等支持,终在中区般含道觅得藏书讲学之所。区志坚续指学者南下香港,民初时期他们在华人社会备受尊重,华商们亦欣赏及支持这班前清遗老设坛讲学,令传统国学得以保存。
学海书楼创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保存古籍,希望“搜采而靡遗,元儒文史之书,亦网罗而勿失”,于是向香港各界募捐并添购大量书籍。书楼创立初期藏书量已有两万六千多册,虽说是私人藏书,却开放予公众阅读,成为香港最早的私人图书馆。书楼除了藏书丰富外亦致力于弘扬国学,招揽不少儒者讲学,当中包括陈伯陶、区大原等前清遗老。梁元生指国学领域广衾,《学海书楼与香江国学》一书中所谈之国学传承,主要是经史、诗词,也就是学海书楼百年来最主要的耕耘与贡献。
学海书楼对于香港的华文教育影响亦相当深远,包括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的成立,以及后来的中文学系,甚至将传统国学纳入时下学科等等。书楼传承国学的使命任重道远,对中华文化的保存贡献良多。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