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籍作家获奖小说《法兰西遗嘱》 俄语法语间寻身份认同|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俄语是我的交谈语言,法语是我的书写语言。”俄籍作家安德烈・马金尼说道。马金尼出生在苏联时代,却自小受到唯美浪漫的法国文学薰陶。两种文化风格迥异,却在他的笔触下一同绽放。他一直游走于两个世界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荣获法国1995年龚固尔文学奖和梅第西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法兰西遗嘱》,正正反映了这位俄籍法国作家对于俄国人和法国人两种身份认同的矛盾心路。
问: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法兰西遗嘱》 - 我是俄国人抑或法国人?

《法兰西遗嘱》书封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冯杰、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历尽俄国动荡历史

《法兰西遗嘱》的故事由主角小时候在俄国的生活点滴开始。他儿时与外祖母夏洛黛一起生活,有一日,主角无意间发现夏洛黛珍藏旧照片的箱子,照片包括1910年的巴黎洪水。夏洛黛回忆起她年轻时期在法国生活的往事,并慢慢向孙子细诉法国的文化、历史和生活,主角的内心也渐渐构筑出对法国文化的向往和“法国人”的身份。但他的言行却惹来同学的戏谑,被嘲笑有法国唯美的脂粉味。俄国的生活环境,与他内心的“法国身份”一直不协调。即使主角长大以后,终于来到他朝思暮想的法国巴黎,身份认同的矛盾仍然与日俱增。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资料图片)

书中另一条主线是夏洛黛的故事。她的一生贯穿了俄国二十世纪初的事件,呈现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动荡历史。夏洛黛自小就有法国文化根基,当时俄国人亦倾慕欧洲文化。可是随著俄国政局转变,“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兴起,社会普遍抗拒西欧文化。夏洛黛昔日被俄国社会肯定的法国身份,使她受到歧视和攻击,甚至被人质疑她是外国间谍,后来还被送往僻远的西伯利亚。

身份认同缘于文化和想像

《法兰西遗嘱》是一本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主角内心的郁结,也就是作者马金尼所经历的挣扎和顾虑。无论是小说主角、夏洛黛还是马金尼,他们一路走来,都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俄籍作家安德烈・马金尼(Getty)

研究外国文学的作家唐睿直言,身份认同很多时缘于想像,包括语言、习惯,和对土地的感情,由抽象元素建构出个人身份,这往往建基于无形的文化多于实质一张身份证明。可是,内在对自身的肯定,并不等于得到外人理解,有时候更会“左右做人难”,例如夏洛黛在俄国遭受的对待。

夏洛黛经历了苦难,最终却没有逃离俄国,选择在这块土地上终老。读者不妨透过这本书,体会小说主角和作者对身份认同的反思。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