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廿年空间战六】艺术家种田 曾德平:从田野了解城市的发展

撰文: 杨文娟
出版:更新:

人类历史上,很多战争都源于资源的争夺。回归二十年,土地问题引发了这个城市最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有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居住空间),亦有关于我们在生活之上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
二十年来,政府场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难以满足文化艺术的发展。连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新建或更新文化场地,更展开了西九文化区计划;另一方面,各种大小不同的民间文化艺术机构及组织也纷纷成立,形成百花齐放局面。然而,无论政府主导或民间组织的艺文空间,都面对不同的问题,值得探讨;而艺文空间的转变,实际上也反映了文化政策、社会关系、市场变动、香港人的文艺喜好……

与土地建立连系,曾德平看见田里的有机运作,学习有容乃大地面对世界。(杨文娟摄)

曾德平,学生称他为平平老师,曾任理工大学的设计教授,从高等教育“下流”到香港兆基创意书院及生活书院教学,本着为师者应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把艺术圆满生命的种子埋藏到更深的土地。

回归前夕的1996年,他与数位艺术家同道创立艺术自主空间Para/Site,推广当代艺术,回归后投身不同的社会运动,如反对清拆天星皇后码头、反高铁及保卫菜园村。这位五十后的城市游踪者,在城市成长,却慢慢淡出城市的繁闹,搬到鸟叫虫鸣的元朗谢屋村居住,在生活馆耕作,开始半田园的生活。不是陶渊明般退隐归田,学佛、教学和耕种是他积极介入社会的方式。不同的场景及空间,不同的身份转换,他从学佛觉悟到生活和生命更广阔的真相,寻找到一条更远的出路。

跟袁易天学习永续农业,农务生手曾德平给自己十年的练习时间。(杨文娟摄)
从发展空间到实体空间,是我们这代人面对着的空间议题。
曾德平

回归二十年里,人们常说:你不管政治,政治也会找上门。八十年代,经济市道欣欣向荣,但与香港前途最直接相关的《中英联合声明》颁布,政治制度快将变改,一片歌舞升平中隐藏不住市民对共产党统治的恐惧。移民潮出现,但曾德平不能从自己的文化身份中抽身而移民到一个不熟悉的空间,当年他不明白为何移民的人能够走得那么容易。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签定的一波恐惧还没有远去,五年后的六四事件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潮。1988年,曾德平从理工学院毕业,一年后成家立室,六四发生时他才结婚三个月,也不能轻易说走就走。

从《中英联合声明》开始,曾德平便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开始了对香港历史的探索。后来为配合理工学院升格为大学的学历要求,曾德平报读英国的硕士遥距课程,翻查香港的历史和后殖民理论时,了解到香港一直受地缘政治牵引。他当时看到一篇文章谈及香港拥有极优越的港口,北上直通整个中国,南下直通整个东南亚。在英国报告中被形容为“the barren rock(光秃秃的石头)”的香港,成为英国人生金蛋的计划。“他们长途跋涉来香港殖民,其实是为了经济上的利益及政治上的利益。”

“英国人会用房地产来生金蛋,是一条天下绝桥。”曾德平说,“世界其他地方都不适用,地方大一些没有用处,正正就是如此细小的地方,为了配合发展,才能拆完又起,不停地赚钱。”

空间争夺战,远在回归前已一直匿藏在香港发展的遗传基因中。因为这些现象都很特殊,曾德平从这些有趣的处境发展创作。“香港人最缺乏就是空间,但装置艺术正正需要空间。于是,我就在香港的历史及文化发展中找到一个位置,开展我的装置艺术的计划,也是对应空间的问题和探讨文化身份。”

二十年前,Para/Site回应艺术生态

曾自以为艺术发挥作用

新菜园村建成后,曾德平搬入离新菜园村所在地两公里远的谢屋村生活。图为新菜园村航拍图。(黄永俊)

二十年后,田地的有机运作中了解城市发展

2007年,他接触了“入世佛教”,寻找到半生追寻的改善世界方式。

归隐田园不为生活无忧,曾德平反而身水身汗,在田地上积极推广“慈心不杀”耕种。他从台湾慈心农夫的实践经验了解到,原来种粟米时为野猪预留一部分的田作牠们的食粮,野猪便不会东吃一颗西吃一颗,双方可以和平共处,农夫有收成,野猪有饱饭吃。“佛家有众生,我们为让他们得益处,最后得益的是自己。”

曾德平参展“廿年回归前后话”,探讨艺术、土地与本土的联系。(1a space)

打好根基才能走向圆满

适当的环境、养份及水源耕种,田地里的智慧同样可以运用在香港的城市发展上。曾德平说香港现时社会分裂,正正有很多真相没被看清楚,制造很多不必要的纷端。例如,贫富之间会严重敌视,很多年轻人鄙视“向钱看”的心态,但曾德平指出,如没有当年希望致富或求安稳的一群人努力发展香港,一百年之间把小渔村变成一个国际级的城市,香港不会有如此境地,“不然哪会有艺术空间让我们使用”。

“只有修练自己的心,才能有通透的体会,明白眼前事件的真相,作正确而没有副作用的决定。”同样,香港的年轻人在政治上反共,连带文化身份也脱落了,他十分惋惜。“我们应该要很谦虚地学习,把文化基础打好。”从学佛经验中老师要求他看四书五经,以致从唐卡画及花道中了解到传承的重要,曾德平反省以前讨厌中国画临摹的态度,“那是几百年来一些很厉害的老师建立的东西,目的是让我们打好基础。”空谈创意,曾德平认为是艺术发展的致命伤。

“十年回归前后话”展览前曾就本地艺术家的活跃程度作调查

“廿年回归前后话”展览曾德平参展作品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