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使命感改写“铁达尼”浪漫悲剧

撰文: 01医务所
出版:更新:

继1912年4月“铁达尼号”沉没后,1914年5月29日,发生了震惊20世纪第二大海难——在14分钟内英国“爱尔兰女皇号”沉没。这船是加拿大太平洋轮船公司的骄傲,当时为最新技术结晶体,但天降横祸,在大雾中被另一艘船撞到,当时船上1 477名乘客中,共有1 012人罹难。更因船沉得太快,没有时间遵从妇女和儿童优先救助原则,所以138名儿童乘客中,只有四名侥幸生还。

船上乘客中有170名救世军青年领袖,正前往伦敦参加国际周年大会。他们的客舱就刚好在救生衣储物舱的旁边。他们全都以最快的速度穿上救生衣并跳入了海中,但最后这170条生命却无一幸免。到底发生过甚么事?

撰文:九龙东医院联网总监杨谛冈医生

青年使命感改写“铁达尼”浪漫悲剧。

有一位体格魁梧的中年男幸存者,热泪盈眶,声音颤抖地描述被救的情况:当时有位20岁出头、体格娇小、身穿救生衣的女子,拼劲地游向他身旁,问他:“信了耶稣吗?”他回答:“没有。”这女子就即时把身上的救生衣脱下,交给他,并向他说:“你比我更需要这件衣;将来好好把握机会返教会。”

根据幸存者还原当时情况,原来170位救世军青年领袖跳入海后,纷纷游到落水者身边,脱下身上的救生衣为他们穿上,直到全部救生衣被送出,而他们却全部罹难。

以上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历史事实。当中没有渲染巨轮沉没也不能淹没的浪漫爱情,反而道出了在生死关头,青年人活出“救世”使命,舍生成仁,实践人性光辉的一面。

照顾病人至康复是一件埋身职事,当病人临床情况严重时,极需全天候廿四小时、无休止密集式和跨专业的医治和照料;当病情逐步稳定下来,用心的关顾和贴心的扶持,会令病者感到康复的盼望和恩惠。(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五月尾,我被邀参加一个名为“活出召命的医者”聚会。与会者都是年青人,有医生、护士、专职医疗人员和在各专业受训的学生。他们一众医护最前线的,都有那170位年青领袖的素质,对“救急扶危”同有使命感,但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工作重担,犹像大家都同在这一艘正下沉的医疗轮船,压力大大打击了他们原有的热诚和坚持。

事实上,照顾病人直至康复是一件埋身职事。当病人临床情况严重时,极需全天候廿四小时、无休止密集式和跨专业的医治和照料;当病情逐步稳定下来时,用心的关顾和贴心的扶持,会令病者感到康复的盼望和恩惠。

年青医护当然也认同坚持救急扶危的使命重要,但似乎时间匮乏困扰著年青一代是一个常态,如资深的领袖能鼓励各人持守“救急扶危”,以身作则,可以令他们继续前行,不感孤单,也会更愿意多付上私人时间和心力,去做好非常有意义的救治工作。

其实各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时,不会比旁人拥有多一秒或少一秒,所以匮乏与否,见仁见智。同一时间,因为人逐渐成长,身份角色也增多。例如,自己不单是一位医生,也是家中的丈夫和爸爸,亦都是教会(或某社交圈子)的一员,所以安排时间于工作、家庭和教会(或社交)成为莫大挑战。

多年来,用心聆听、留心观察、虚心试行,务必使家庭、工作和事奉(或社交)三个生活圈融合成为一个圆,做到“三圈一圆”,就不再为三圈疲于奔命。会上年青人都对三圈一圆的生活模式大感新鲜。我期盼他们各人都可以逐步重夺时间主权,把自己的生命时间同时投放于尽心爱护家人,持守救急扶危和同建共济社群三圈上。

要如何勾划出属于这一代的三圈一圆?就交由各位年轻同业创意无限地规划了!

医院管理局。(资料图片)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