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迟到”说不
曾以“别让爱迟到”为题,分享过一讯息:世上有爱心的人其实很多,但迟了表达的更多;要彼此鼓励做到“关爱不保留,行动莫滋油”。
十多年后今天,再重温“迟到”,却发现世界各地迟到的理由,并没有因最近聊天机器人的出现而有甚么创新。反而,怪东怪西仍是常见理由的主轴,例如:塞车、巴士脱班、家有紧急事故、突发身体不适,都总给人一种陈腔滥调的印象。当中令我觉得“最真实”的是:突然想起早上在家如厕后,忘了冲厕,恐令昨晚到访过夜的女友尴尬,所以不得不回家处理。多替别人着想是美事——会心微笑!
撰文:九龙东医院联网总监杨谛冈医生
就普世价值而言,不迟到是一种礼貌和素养,也是尊重他人时间和展现对责任感的坚持。当我们习惯准时,别人会渐渐感到我们是可靠的、专业的和负责任的。这有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人相处,更能赢得别人信任和尊重。哪为何仍然有这么多人习惯性“迟到”呢?
“迟到”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人知迟到是因为经历了“时间被发现”的文明。观乎宇宙穹苍、日月星辰运行循规、江河湖海涨退矩步、春夏秋冬交替有时、生老病死先后有序;学者因此相信,古人发现时间存在,乃基于对大自然万物循环之观察。随着文明古国因群体活动所带来对计时器的需求,由日晷、水钟、沙漏、机械时钟,至现今最先进精准的光频原子钟,都尽显人类在时间觉醒中对求真的热诚。有了计时器,团体合作就有了默契和同步的机制,社会也可以发展出各种各类的秩序,例如学生上课时间一般比在职人士上班早,就可疏导对交通运输系统短暂时间的超负荷。有了可靠的计时器,人就能更客观地分析“迟到”的严重性和习惯性。
然而,“迟到”也表现了人类文化的不同步。中外文化差异对守时的执着和态度也不同。韩国人非常重视准时,因此迟到被认为是不尊重和不礼貌的。对日本人来说守时是神圣的,即使火车比预定时间晚到一分钟,他们也认为这是相当大的延迟。相反,准时并不是墨西哥人会焦虑的事情,所以会议迟到一个小时是完全正常的。中国人普遍认为,如果你比预定时间迟到十分钟以内,并不算迟到。但在欧洲工业强国德国,他们会期望你不是准时,而是在任何会议或活动,最好提前早到十分钟。
所以若人处理各自“迟到”的习性,结果是不易戒掉的,因为大家对别人等待自己的时间成本普遍漠不关心。但“不迟到”的文化却大有功效,因全体尊重守时文化所带来的群众压力,会令人戒掉习惯性的迟到。
医院手术室的运作就是一个好例子,守时的重要性尤其紧要。因为当中有“大国手”、麻醉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大家都不能你等我、我等你,而令每天二十四小时的宝贵手术室资源未能有效率地把急需做手术的病人处理好。只要大家都守时,得福的不单是病人,也是医疗团队,因为可以作息有时,更好照顾我们的病人。
文化的建立,讲求团队领䄂攻克己身,齐心立约,向“迟到”说不!坚守到底的,必然得胜!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