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夺两浸大新闻奖 揭何君尧涉漏报利益 倡搬迁粉岭高球场

撰文: 冼博励
出版:更新:

由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主办的“第六届张国兴杰出青年传播人奖”,今日(30日)举行颁奖礼,《香港01》勇夺两个奖项。其中,揭露立法会议员何君尧拥有粉岭高尔夫球场旁农地权益,并于未申报利益下于立法会发言及表决的系列报道,获“新闻(文字组)”优异奖;探讨搬迁粉岭高尔夫球场的系列分析评论文章,获“评论”优异奖。

《香港01》记者陈信熙,揭发何君尧涉嫌漏报利益系列报道,获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第六届张国兴杰出青年传播人奖”新闻(文字)组别优异奖。(林若勤摄)
《香港01》今年4月独家报道,立法会议员何君尧的家族公司,持有粉岭高球场旁12万呎农地;何君尧当面承认“有份”,但他曾投票反对要求政府研究收回高球场建屋的动议,投票前未有申报利益。(香港01制图)

“新闻(文字组)”优异奖

何君尧涉漏报利益系列报道记者:陈信熙

今年初,政府提出全面及部分发展粉岭高尔夫球场方案。两个方案中,高球场西南面的大片土地均被划为绿化地带;毗邻的私人土地得以保留优美景观。这些地主的身份、与政府的关系,以及他们参与规划的过程,均与公众利益相关,记者决定追查。

查册发现,该些土地由数间私人公司持有,包括立法会议员何君尧的家族公司。该家族公司由离岸公司控股,而离岸公司间接持有何君尧报住洋房的业权,显示何与该批土地有关连。记者翻查大量文件,证实何曾经出任家族公司董事,并实地视察,获农地占用人确认,农地乃何君尧透过家族公司持有。

立法会多次讨论粉岭高球场发展,何君尧曾发言并就相关动议投票,但从未申报农地利益。准备好资料后,记者到立法会质询何君尧,他当面承认持有农地权益,指即使有漏报,亦非存心隐瞒。报道获广泛关注,多名立法会议员先后向议员利益监察委员会投诉。

负责报道的记者陈信熙对获奖感荣幸,令团队努力获得肯定。他认为虽然议监会最后议决不作跟进,此独家报道唤起公众关注议员的潜在利益冲突,在顺籐摸瓜追查下,《香港01》再揭发何妻与发展商恒基地产,曾有二千万元旧楼交易,而其亡父的遗产中亦包括毗邻洪水桥新发展区的土地,令这些关乎公众利益但从未披露的事实曝光。

重温文字、影片侦查报道:

【独家】家族拥粉岭高球场旁12万呎地 何君尧承认有份 称会了解【独家】妻获恒基2000万收楼 何君尧疑漏报离岸公司:不再回应【独家】何君尧亡父遗洪水桥发展区旁七万呎农地 何:无占权益

《香港01》记者林剑,搬迁高尔夫球场系列分析评论文章,获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第六届张国兴杰出青年传播人奖”评论组别优异奖。(林若勤摄)
《香港01》搬迁高尔夫球场系列,以务实态度探讨发展粉岭高球场的可能性。

“评论”优异奖

搬迁高尔夫球场系列分析评论文章记者:林剑

《香港01》作为倡议型媒体,明确提出特区政府应收回占地逾170公顷、相当于整个荃湾区的粉岭高尔夫球场,作为短期土地选项之一,以解香港土地不足的困局。惟政府长期以来冷待此一选项,社会上亦有各种声音,列举种种理由,反对发展粉岭高球场,甚至简单化地指控支持发展高球场的人,是“仇富”、“民粹”。

鉴于社会上对于发展粉岭高球场的意见两极,《香港01》政策组于今年5月,展开一连四集的搬迁高尔夫球场系列分析评论文章,以务实的态度探讨重置粉岭高球场的可行性。

开篇提到,“粉岭”和“高球场”应分开处理,香港需要的从来只是粉岭地段,而非要为难高球运动,因此高球场大可觅地重置。其中在滘西洲南部重置球场,是可行选项之一,规划署于2001年发表“新界东南发展策略检讨研究”时,就建议过将滘西洲公众高尔夫球场可扩展至南面。当时的规划图曾建议,将整个滘西洲南部发展成高球场,只是后来受到各种争议导致议而不决,只能发展东场。政府大可重新展开相关研究,为粉岭高球场提供上佳的重置地点。

后三篇则主力探讨社会对于发展高球场的三大质疑,包括高球场内的历史建筑、古树及古坟。其中,球场内虽有三幢历史建筑,包括一级历史建筑行政长官粉岭别墅,但法例上并无指明不能搬走。2007年,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的皇后码头,在政府坚持执行之下拆卸,至今仍等待重置,证明这并非可行性问题,而是政府敢与不敢拍板的问题。

主理此系列评论的记者林剑表示,对于得奖感到荣幸,但个人得奖并非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众水深火热的㓥房户、上楼无望的青年人,居住的基本人权可得到保障。他认为,土地问题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期望社会各界可保持理性的态度,推进讨论,思考粉岭高尔夫球场的重置问题,不要被既定的政治立场及既得利益左右。

重温分析评论文章:*基于参赛字数限制,参赛作品只包含首三篇(重置、历史建筑、古树篇)

【一】“粉岭”与“高球场”可分开处理 重置球场有办法【二】粉岭高尔夫球场历史建筑不能搬? 皇后码头呢?【三】粉岭高尔夫球场古树无碍发展 林郑月娥有办法【四】粉岭高尔夫球场古坟多 解决办法也比问题多

奖项纪念浸大传理系已故前主任 倡“唯真为善”精神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场发表贺辞时,表示浸大传理学院成立50年来作育英材,为本地传媒行业贡献良多,她向第六届张国兴杰出青年传播人奖的得奖人送上恭贺。

为纪念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现浸大传理学院)系主任张国兴,浸大传理学院及校友于2006年成立“张国兴新闻传播教育基金”及“张国兴杰出青年传播人奖”,透过奖项提倡“唯真为善”及原创精神,提高年轻人在传播领域的专业水平。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分为影音制作、评论及新闻三大项,每组设大奖和优异奖,参加者须为30岁或以下的青年传播人。

今届比赛的评审团由多位资深学者及来自新闻、传播、电影和创意媒体业界的知名人士组成(评审名单),而浸大荣誉大学院士黄应士和著名演员、导演及编剧张艾嘉则担任荣誉顾问。

详细得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