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前瞻.拆局】推首置上车盘贪快 利益输送嫌疑水洗难清
特首林郑月娥的首份施政报告,其中一个焦点是首置上车盘。据了解,政府倾向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即是允许发展商将手上的农地改划成住宅地,部分用作建资助房屋,这个做法最大卖点就是“快”。理论上,如果有关政策得以落实,2019年中就可能已经有楼卖。不过,正所谓时间就是金钱,一个“快”字可能代价不菲。因为地产商从来不是“开善堂”,政府问地产商要地,恐怕要在改划用途、补地价等方面“松章”,不但极容易惹来利益输送的瓜田李下之嫌,更大问题,就是可能连资助房屋的供应主导权,今后也要由地产商话事。
延伸阅读:【施政报告前瞻.拆局】房屋政策花招多 杯水车薪难解蜗居民困
月入7万也受资助 政策定位惹质疑
首置上车盘作为林郑月娥施政报告的重点项目,外界对此早已不乏质疑声音,例如其资助范围定在家庭月入5.2万元至7.2万元的家庭,按照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推算,这个入息水平已是社会上入息最高的7至8成家庭,质疑政府为可要将有限的土地、住屋资源帮助高收入家庭,而非最“水深火热”的基层。而且,首置上车盘可能设有较严格的转售限制,令项目“去投资化”,但对于本来有能力买私楼,自住兼投资的中高收入家庭来说,到底有几大兴趣买入一个没有多少升值潜力的住宅单位?
但是,当一手新盘向隅者众、二手业主个个“吊高来卖”,首置上车盘可能仍会引起一些用家的兴趣,特别是这个计划的最大卖点就是“快”,在可见将来就会有楼卖,为心急的准买家提供多一个选择。
延伸阅读:【施政报告.拆局】房策两大隐忧碍成败 公私楼“计时炸弹”待拆
有望2019年中卖楼 盲目求快代价不菲
具体来说,首置上车盘可以几快应市?目前一般住宅项目由批地到落成的建造周期,大约是4年至5年左右,视乎其复杂程度而定,假如政府在改划、补地价、批则上作出配合,就当整个周期控制在4年半计,意味最快在2021年上半年就可以入伙。如果港府将首置上车盘和其他出售资助房屋计划看齐,提供达到36个月的超长楼花期,在一年半之后,即是大约2019年中,就可以向合资格市民推售。
然而,香港地,时间就是金钱,地产商让出土地储备供政府加快建屋,不可能没有代价,实际上代表政府向地产商妥协。政府在抛出首置上车盘的构思之后,大批发展商已经急不及待,争先打开口牌表明旗下土地可以供政府兴建首置上车盘,地产商的盘算至少有两方面。
财团利益介入资助房屋 对香港是祸非福
一方面,地产商手上的土地储备,不少都是多年前买入的新界土地,但一直卡在与政府就改划用途、补地价的拉锯之中,如果将部分土地供政府建首置上车盘,就可换取囤积多年的土储解冻,正式动土兴建私楼;另一方面,近年的私楼土地供应,大多来自政府的卖地计划,但面对地价愈抢愈高,如果政府允许涉及首置上车盘的土地,以较优惠条件补地价,地产商必然能够更加赚到尽。当中的利益输送甚至官商勾结之疑,恐怕跳落维港也水洗难清。
而对政府来说,更致命的地方在于,这种做法无异于将资助房屋的供应主导权,也拱手相让给地产商。香港住屋状况的畸型发展,关键是政府过度向私人市场倾斜,连土地供应也优先满足私楼需求,没有足够土地满足基层与中产的基本住屋需要,假如首置上车盘的计划得到落实,意味地产商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延伸至资助房屋领域,今后有几多土地可以兴建首置上车盘,就要视乎地产商愿意让出多少土地给政府、又或政府向地产商提供多少“著数”要来土地,当中的主要考量关键,自自然然就是财团的商业利益、而非社会公众的利益。
延伸阅读:【首置上车盘.博评】定位存在明显矛盾 难令市民信服公平
首置上车盘弊大于利 善用土地建公营房屋
过往林郑月娥担任发展局局长期间,在处理新界东北发展时,曾经明确地指出公私合作发展的种种问题,决定先要由政府收地,再统筹发展,就算可能要和地产商打官司也在所不惜。政府一旦拔出《收回土地条例》的尚方宝剑,以“公众利益”为由回收新界土地的私人业权,地产商很可能会和政府周旋到底,甚至打到终审法院,或会缠讼好一段时间,不过这也是取回土地供应主导权的最有效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地产商大量囤地、善价而沽的老问题。
因此,林郑月娥是要为短期效益,草率推行首置上车盘计划,为香港住屋困局种下更大恶果?还是采取更加彻底的做法,从地产商手上收回囤积多年的新界土地,由政府统筹建屋,特别是多建资助房屋加快基层上楼?在施政报告之中,林郑月娥必须向市民有所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