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拆局】房策两大隐忧碍成败 公私楼“计时炸弹”待拆

撰文: 凌昕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本周三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如何解决各阶层住屋困难势成各方关注焦点,林郑将推行多项新房策,成效如何有待考究,但现时有两大隐忧其实需要密切关注,倘不寻找解决方法,恐怕会成为本届政府房屋问题最大“黑洞”。

林郑新班子要争取民意支持,房屋问题如何拨乱反正是重要关键。(资料图片)

公屋兴建编配大落后   须整顿房署官僚僵化上届政府未来10年的最新房屋供应目标为46万个,其中20万个为公屋单位,但至去年底仍欠4.4万个单位的建屋土地;而上年度有四个公屋工程项目延误,引致规划中的约1.9万个公屋,实际只有1.13万个;更离谱是本年度可供编配公屋为2.54万个,比去年减少约四分一。

“揾唔到地、起唔切楼、编唔够房”,谁之过?前者或有追落后因素影响,但后两者肯定房委会及房屋署责无旁贷,年年公屋建成及编配大大落后于需求目标,不是一、 两年的偶然现象,林郑政府若不整治房屋署官僚、僵化运作,对解决公屋轮候册大排长龙问题,恐怕会成为管治的政治炸弹。

事实上,横洲公屋发展事件、公屋铅水丑闻均见到房屋署管治恶劣、官僚僵化及态度散漫,兴建及编配公屋年年都未达标,房屋署无积极改善,任由情况越来越严重,试问由尸位素餐者推动新房策,又如何能寄予厚望?

焕然壹居一名业主原来申购时只有18岁,有可能是成功置业“靠父干”例子。(资料图片)

“父干”助置业倘爆煲   影响比97年楼市暴跌更大此外,金融管理局近期一再强调倚靠“父干上车”问题值得忧虑,强调这类置业方式导致家庭层面的“抵御收入冲击能力”较过去脆弱,而住宅物业市场前景“极不明朗”,意味著无力抗逆的“爆煲”风险会增加。

除了私人市场外,现时资助出售房屋申请不设入息下限,是令“零收入”年青人利用“父干”、“母干”成功取得房屋资助的重大漏洞。房协出售青衣绿悠雅苑、市建局出售焕然壹居,均曾录得“零收入”申请者成功申购纪录,其中焕然壹居更有年仅18岁申请者,成功购入至少逾340万售价单位。

房屋署过去曾表示,收过不少“零收入”白表单身申请,但近年却刻意隐藏有关资料,甚至拒绝向传媒发放,明显有纵容“父干”、“母干”助并无入息子女瓜分资助房屋资源之嫌。

回归初期楼价持续下滑,夹屋、居屋挞订潮涌现,当时只是一个单位业主受影响,他们的上一代并未牵涉其中,但近年买楼靠“父干”日趋普遍,不少父母把自住单位加按,协助子女支付首付“上车”,若楼市掉头向下,两代人未必可应付按揭还款,影响层面及祸害之深,随时比当年更严重,政府针对发展商高成数按揭风险之余,亦是否需要研究资助出售房屋纵容靠“父干”协助置业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