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刻板印象:真有“气管敏感”这回事?
上星期介绍过大众对咳嗽的一些刻板印象,以及慢性咳嗽的特点,其一是很多相连疾病的警号,范围涵盖上呼吸道、下呼吸道以至消化道。不少市民也会把咳嗽看成是“气管敏感”,其实只是另一个大众的刻板印象,以下详谈。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卢浩然
呼吸道疾病病人一般难以分辨自己是上或下呼吸道的感染,除了因为征状类似,很多时痛楚或病感都会覆盖整个呼吸道,例如鼻塞或咳嗽;若是发烧、肌肉乏力等,感觉更是传遍全身。
所以,当病人求医时,很多时会以“咳到甩肺”、“气管敏感”等形容病况,其实只是笼统感觉。气管敏感和“甩肺”,其实并非医学诊断,只是病人用以描述喉咙至气管一带不适的统称,人人意思不尽相同——最常指的,是秋冬转季的初起咳嗽;其次是鼻敏感、伤风感冒后的持续咳嗽;以至哮喘、花粉症等其他疾病(很多时候,表示自己“咳到甩肺”的病人,诊断亦与肺结核或肺癌等严重疾病无关)。
不过,气管炎则是真有其病,常见于伤风、感冒、COVID或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人,是为急性气管炎。也有所谓慢性气管炎,流行病学上,病人连续两年、每年咳嗽时间超过三个月,便归此类。很多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士,都是慢阻肺病患者,据以往的统计,病因包括长期吸烟、吸入受污染的空气或长时间处于多油烟、工业用化学物质、粉尘或花粉的环境等。
气管炎易与肺炎混淆,也因为上下呼吸道以气管连接,很多时出现了病征,痛楚难以区分;又或一有浓痰便怀疑是肺炎作怪等。气管炎的征状特点,是引发的咳嗽相对严重,咳嗽声重,咳后呼吸不畅顺并会“扯虾”,并有喘鸣;而且痰涎带黄,但与肺部感染无关。此病尤其常见于两岁以下幼儿,因其气管未发育,若有痰涎便易阻塞气管。典型的肺炎患者虽然也会带有黄痰,但他们呼吸时也会感到胸痛、因血氧含量低而呼吸困难、高烧等。肺炎有时亦会因为征状轻微而不易发现,或需透过听诊,以至X光、电脑扫瞄、造影等检查诊断。
治疗方面,决定气管炎病人需否用药的关键,是其有否受细菌或病毒感染。大部份病例与病毒感染有关,透过快测排除了COVID或流感等可能后,医生会按情况,以止咳、化痰药物或气管舒张剂等温和治疗方法,舒缓气管炎引发的征状。若是细菌引发的气管炎,或病人有高烧,则较需密切关注,若病人高烧不退、痰涎较浓或带黄或绿色、温和治疗的效果不佳,医生会衡量需否处方抗生素,或是安排核酸检测等进一步检查,详细了解细菌感染的情况。慢阻肺病的病人,其长期咳嗽或气促等征状,即使接受治疗(例如长效气管舒张剂或吸入式类固醇)仍会持续;而肺部功能亦呈退化及永久受损迹象。
连续两星期详述咳嗽引发的各类疾病及相关征状,希望读者在遇上类似情况时,能有多一分知识判断病况,然后尽早求医。上述疾病的共通点,是皆可由吸烟引致,故笔者不厌其烦再呼吁,健康要紧,远离烟草、戒烟为上!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