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的艺术】为帮朋友被“用到尽”:不拒绝,苦了只会是自己!

撰文: 许芷婷
出版:更新:

我小学校长有句“口头禅”:“让我来,不用客气。”还强迫我们在早会上朗读了三次。或许他是勉励我们做人不要怕吃亏,要积极和有礼貌;但人渐渐长大,要做的事太多,精力有限,时间太少。面对别人的要求,渐渐由“自告奋勇”改为“量力而为”,关键是:我学会说“不”。

(《Lost in Translation》剧照)

说“不”就会得失别人?

《蓝天白云》剧照

我们从小被教导,除了毒品与犯罪外,好像甚么都得说“好”,说“不”就是不礼貌,又或是会得失别人。我们总是怕与别人起冲突,便“不理好丑”先说好。

大学本科,我是读翻译的。犹记得数年前,有一位朋友问我能不能帮忙。我们的交情不错,便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一收到电邮才发现那是一份十多页的简介。本来他说那是一份“英译中”的简介,我只需要将中文略为修饰一下便可,殊不知那份简介一点都不简单,中文更是“世界级”,像极了“Google translate”的作品。那时我正要旅游,我抱着电脑深夜在酒店当起翻译义工,心里虽想打退堂鼓,但答应了就要“一帮帮到底”,即使他们要求多多,我也一一答应。最终结果,他们得到一份免费的翻译,而我则上了宝贵的一课,就是“不拒绝,苦了的只会是自己”。

其实,会害怕说“不”,也是因为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要是自己不答应别人,就如亏欠了对方一般。但每每做一个决定都会有人欢喜有人不,而真正重要的朋友和家人都会体谅,并不会单单因为你拒绝就不喜欢你。至于那些不重要的人,要得失他们还是苦了自己?当然是由他们去。

(《Yes Man》剧照)

帮助朋友前,以不高估自己为大前题!

既然明白了说“不”的重要,但我们总不能拒绝所有要求。在回答别人请求时,或许我们可以先想想这两点:

首先,我们要衡量帮忙的内容是义务吗?有时说“不”很难,那是因为我们觉得要是有能力,就应该帮忙。但我们要清楚了解的是,究竟我们视帮忙为义务,还是责任?而权衡自己的能力时,不要高估自己。如我需要深夜帮忙,其实那并非能力以内,至于义务,朋友任职的公司绝对有足够的金钱请专业人士代笔。就算拒绝,也绝对合情合理。

另外,我们不帮忙就一定会错过甚么吗?当我们想起前度或情感上的一些遗憾时,都会想凡是过去的都是美好的,原来这是“恐惧错失(FOMO)”的心理作怪,即是害怕错过所有事。这除了在回味过往时常出现,平日面对朋友或工作的要求时,一样会出现。就如你一直答允上司要求,因你怕错过表现机会⋯⋯这只是一种恐惧心理,现实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我们徘徊在答应与拒绝的时候,应该想想我们是真心想答应,还是害怕错过甚么?苦我们做甚么都是因为恐惧驱使,又怎能走出自己的方向?

相关文章:点解我唔识“Say No”?女生必修“拒绝学问”!常说“OK”顺得人?职场“OK”成瘾:变得没趣、懒思考!星期五拒绝加班 学懂控制holiday mood 5招完美结束工作周!

渐渐懂得:优雅地拒绝、圆滑地说“不”

(《White nights》剧照)

感谢挨过的苦头,让我在“拒绝”这回事上,有了个苗头。大原则是不做违心的事,又不失圆滑;况且就算决定了拒绝,也不能别过脸就走开,说“不”一向有技巧。

首先,我们要礼貌地拒绝,但一定要坚决,切忌拖泥带水。一但下了决定,就一定要坚守,不要犹豫,若你态度模棱两可,对方反而觉得你没诚意,只是不想帮忙。拒绝的时候,其实可以先谢谢别人在需要的时候想到你,然后不妨直接说出真正的原因,如没有时间,暂时没有兴趣等等,不用长篇大论。

若对方还是不肯罢休,我建议你可以使出“进阶版”:就是让“不”听起来像是你已经帮了忙。要圆滑就要耍一点“语言艺术”。若你在“高压”状态下,好像一定要答应,但你衡量过又真的不能帮忙,而又不能硬起心肠说“不”时,你可以提出另外一些建议。如是他叫我三天内完成翻译,那我应反建议说一星期,那样便能帮助别人,自己又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又或是,你兴趣本来也不大、时间也不太许可,可直接提出一个“非常充裕”的时间或“非常吸引”的回报要求,如“我想要帮忙,但下个月才提交可以吗?”,以看看是否有充份条件让自己参与其中。

当然,笔者认为这只适用于工作上或点头之交,至于那些很熟的朋友,礼貌地拒绝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