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争议】不是芝麻绿豆 博评笔战一POST睇晒
医改争议不仅引发病人与医生组织的对立,讨论之火更烧至 01博评。 由梁耀忠3月初来稿批医委会草案开始,至今,博评共登出 14 篇评论文章,包涵不同界别及取态。其中,博客梁翊婷本周初批评医生民粹的文章,引起网上极大回响;读者“贺颖杰@前线科技人员”率先投文反驳。梁翊婷其后回应、贺颖杰再反驳;如是者笔战三轮,谈逻辑论数据讲民情比较方案细节;01博评组现把笔战文章一POST过,让大家可原汁原味、精煲细读两边理据,深入思量医委会改革争论的核心及关键。
7月5日星期一 16:00
梁翊婷:
“医委会改革:事实只讲一半 连医生也玩民粹”
医委会改革条例草案又在临门一脚惹起争议。我像许多人一样,对医生专业可谓完全不熟,于是找了许多资料,把支持反对的论点都看了一遍。我由开初对即将引入大陆医生感到非常震惊,到现在对条文有所了解,发现医生一方的不少论点,是刻意没有把全部事实讲出,亦故意放大一些引起公众不安的假设,利用民粹达到否决条文的最终目的。
老实说,我很反感。
反问黄任匡医生:把事实只说一半,不算是事实吧?
杏林觉醒成员黄任匡年初在《苹果日报》撰写“医委会改革的魔鬼细节”,说政府“安插多四名委员入医委会”,由于新增委员是由特首委任,所以会任由特首摆布,却只字不提 4 位新增选委中,有 3 位是由病人组织选举产生,一位是消委会代表,最后经由特首委任程序后上任。
如果黄任匡医生认为这个特首委任制度不公,不信任委任只是一个程序,我希望知道他质疑的理据是什么。是病人组织易于成立、易于种票吗?是参选门槛过高、过低,造成漏洞?抑或是现今最大的病人组织有既定的政治倾向?因为香港自港英年代开始,咨询委员会已经存在委任选举代表的制度,例子之一是艺术发展局,其大会由27人组成,由行政长官委任,其中10位经由艺术界投票选出。
黄医生要说服公众,那应该拿出例子说明,特首委任不纯粹是程序。例如在相同原理下运作的艺发局选举,有否受到梁振英操纵?又或者艺术界的投票是否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并同样反映于病人组织选举上?对新增委员由选举产生一事,完全避而不谈,却不断放大委任程序是十分不负责任的论述。把事实只说一半,不算是事实吧?
用“滑坡谬误” 放大引入大陆医生恐慌效果
今次医委会改革争议声最大的,是引入大陆医生的问题。大陆医疗制度恶劣,医生医德备受非议,香港人不愿意把生命交给大陆医生,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然而,当各医生团体打着“医委会改革是为增加大陆医生”旗号的时候,却没有提到今次条例草案根本完全没有触及外地医生的考试问题。
所谓“开放大陆医生”问题,原来,假设是这样的:
首先,梁振英增加委任委员;
从而,他可以操纵医委会;
最后,他一声令下就可以降低医生门槛,引入大陆医生。
这是很典型的“滑坡谬误”,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不会得到合理的结论。新增委员像上文所讲,是由病人组织选举产生,再由特首委任的,而非由特首拣选,那么,操纵医委会的结论是怎样演绎得出来的呢?病人组织又为什么会支持降低医生门槛,甚至引入大陆医生呢?那不是“揾自己笨”吗?
连梁家骝都同意 “引入大陆医生”非条例需担心的问题
细看条文,所谓“便利非本地培训医生(特别是专科医生)到港执业”,其实是指延长“有限度注册医生”注册及续期的有效期,由最多一年,改为最多三年。
所谓有限度注册医生,是指医委会可豁免合资格的海外医生参加本地执业试,但不能随处执业,主要担任教学、研究、临床工作等,但人数极少。2012至2014年这三年,合共只有20名非本地医生申请做有限度注册医生,而申请续期的人数更只有单位数字1。
有限度注册医生既不能独立进行医疗工作、申请人数又极少、亦包含了海外医生;原意为延长续期,有助缓解医生荒,那如何演变为“引入大陆医生”的阴谋呢?
就算是医学界议员“怪医”梁家骝不同意医委会改革草案,都表示“引入大陆医生”并非条例中需要担心的问题,因为已经把讨论点拉得太远。那为什么医生组织还刻意将修订条例与大陆医生混为一谈,曲解条例草案?
医生贵人事忙 目前医委会常流会
若撇除以上含有很多假设成分的论点,医生组织提出最有力的论点,大概是“增加委员人数不会缩短调查投诉的时间”,因为开会牵涉很多场地问题等等。
我认同拖延通常有很多原因,不过,翻查报道,也有不少批评是指医委会医生贵人事忙,纪律委员会经常不够人数出席而“流会”,这方面,却未见医生正面回应。病人组织已指出增加委员人数,达法定人数开会机会可增加,因而可更快速及有弹性地处理投诉。
退一步说,就算条例草案通过后,新增了4个委员并不能大大加快程序,也“罪不至死”,非要否决不可吧?
抹黑病人组织 实为“医医相卫”?
医委会现有委员28人,其中24人是医生,增加名额后,医委会共有32名委员,病人等非业界委员将占8名。有反对草案的医生认为,增加非业界委员比例会损害专业自主,可是,若为维持医委会的绝对优势,连病人代表都不能接受,甚至要肆意抹黑他们为“梁振英的傀儡”,以势利眼去看,我们是否也可以质疑这些医生有否“医医相卫”,有利益牵涉其中?
事实上,在英国,12名医学系总会成员,业界和非业界各占一半,非业界比例比香港医改高一倍。
如果事事政治化,根本算也算不清。那位口口声声说信不过梁振英、觉得他会引入大陆医生的蔡坚,揭开过去,原来,也是梁粉,并曾经带领医学会,以捆绑形式,将15票全数投给梁振英。当然我们不想对医生存有任何怀疑,不过既然病人组织都支持医改,医生一方也该摒开情绪,不以引起恐慌的姿态好好论述吧。
有支持否决网民 连基本资料都未搞清楚
在这件事上,像我这般有闲情逸致搜集资料看论述的是少数,不了解事件的人占大部分。
我在“杏林觉醒”的脸书专页上写上留言,询问他们认为四位新增委员会支持增加大陆医生人数的理由,竟引来一则网民回复,问我究竟在说什么,几位新增委员是由特首委任,什么病人组织、什么选举?像她这样既反对条例通过,却连基本资料都没有搞清楚的人,竟是推动否决条例的主流。
有脸书专页“前线科技人员”甚至登“标题党”文章,指“泛民支持引入大陆医生”,却竟得到600多网民信到十足。经过了脱欧,很多人仍然玩危言耸听玩得乐此不疲,人类总是要犯相同的错误!
还有,对于一些泛民政党见形势不对,便急速转軚,例如公民党,我只可以说,做人不能太没有立场,明眼人会懂得明辨是非,左摇右摆是有人看得见的。
1参考资料:立法会二题:《医院管理局聘请非本地医生》,2015年2月25日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2/25/P201502250501.htm
7月6日星期三 15:14
贺颖杰@前线科技人员:
“回应梁翊婷:不提泛民修订 连一半的事实也没有”
致梁翊婷小姐:
拜读 阁下的文章《医委会改革:事实只讲一半 连医生也玩民粹》,内容有点名批评本人早前所写一篇关于医委会改革的文章,既然如此,本人有责任回应。
综观 阁下全文,都没有提过梁家骝议员所提出的“6+6”方案,可见 阁下所讲的连一半的事实也没有。
首先,把最重要的重点说在前头:
阁下所指医生事忙,增加人数可以令开会更加容易,增加效率 。这点我们是同意的。事实上,我们非但同意,梁家骝议员的“6+6”方案,甚至把病人权益组织委员人数由3人增加至5人,把总人数由32人增加至40人,以便更容易开会及增加更多的初级侦讯委员会。
可是,这提议却被政府反对。为什么?
因为病人权益组织反对,因为病人权益组织反对,因为病人权益组织反对。(因为很重要所以要说三次)
为什么?那你要去问病人权益组织,究竟他们重视的是为病人争取权益,还是协助政府夺权?
第二,今次草案是不是为将来引入更多大陆医生开路?如果 阁下有做功课,当知道这条草案当初是去年12月由张宇人提出,提出草案时他自己说得很清楚:草案是为了放寛“海外”医生执业。目的已经说得清楚,改革的后续行动就是要引入更多海外医生, 阁下还有疑问吗?
第三,特首委任是只限于名义的吗? 阁下举艺发局为例子,却无视艺发局成员早已染红的事实。坦白说,名义委任一说,如果在4年前问我,我是愿意相信的。可是在过去4年,香港人见识了以下的例子,特首多次行驶本来只是名义的权力:
1) 通讯事务管理局建议发牌予港视,特首否决。2) 港大遴选委员会已经推荐人选,校委会否决。3) 港大校友、教识员、学校投票反对李国章任校委会主席,梁振英无视。4) 梁振英删减港大于15年3月颁授的名誉博士名单。
经过这么多例子,如果 阁下还相信梁振英不是有权尽用的人,我只能说这不是眼盲,就是心盲。
7月6日星期三 20:24
梁翊婷:
“给前线科技人员:你回应我 却不回应我提出的问题”
致 贺颖杰@前线科技人员:多谢您对拙文的意见,以下是我的回应:
病人组织以理据反对“6+6”方案 为什么忽然变“鬼”?
1。我的文章主旨是:医生不应以民粹方法达到否决目的。
对于医生提出的不同方案,只要有充分理由,只要不是利用民粹,我都十分支持。虽然我的重点并非在于讨论各方案之优劣,但我可以总结支持和反对“6+6”方案的观点。
贵组织认为,“6+6”方案比现时的“4+2-2”方案,可以为病人组织带来更大话语权,因为后者的病人权益组织代表只占全体委员的 9.375%(32 人中的 3 人),前者却占 12.5%(40 人中的 5 人)。
不过,有社区组织则认为,“6+6”方案新增的 6 名委员,是由医生一人一票选举产生的,但按照过往医委会的选举经验,这些委员很可能都由医学会(由私家医生主导)及公共医疗医生协会(由公立医院医生主导)推荐的会员当选,而这些组织都倾向保护医生利益。由此推论,若采“6+6”方案,倾向保护医生利益的医生委员,其实会占40人中的20人,比例比现在的“4+2-2”方更案高,所以社区组织选择不支持“6+6”方案。
对于方案的选择,我持开放态度。但对于您认为,反对“6+6”方案的病人组织是“协助政府夺权”,我感到十分奇怪。他们反对方案,都是拿出数字和理据支持其论点,为什么要抹黑他们呢?更令我不惑的是, 贵组织曾经在其他网媒撰文,理性回应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不支持“6+6”方案的观点,文中从无质疑社协与政府有特殊关系,为何今天突然矛头一转,认为不支持“6+6”的,就是“鬼”?!
“引入大陆医生”理据不充分 为什么不回应“滑坡谬误”?
2。像 贵组织所言,我们都有机会成为病人。病人的生命交付于医生之手,自然绝对比医生更关注医生的质素。我们经常在新闻读到大陆医疗事故,相信没有人愿意随便放宽海外医生的门槛,将自己的健康交托给未经考核的大陆医生。但我在文中已指出,一些医生认为《医委会改革条例草案》会“引入大陆医生”的理据并不充分,所谓“新增委员是梁振英委任,会被梁操纵,因而香港会引入大陆医生”的论述犯上“滑坡谬误”。如果对政府提出引入海外医生有质疑,认为会引伸出“引入大陆医生”问题,那批评时,应该重整论述,抽走谬误成分,引导公众展开更有质素的讨论,寻求从细节入手,完全堵塞病人受低水平医生医治的可能性。
以四例子指“不信任委任只是名义” 却是“苹果与橙”的不当类比
3。阁下认为“特首委任”不单纯限于名义;而我指出,选举后委任的委员会制度存在已久,如果对“特首委任”不只限于名义存有怀疑,应该告诉公众质疑的原因,是病人组织的选举有种票漏洞,还是有其他原因?而非不断放大“特首委任”之余,绝口不提新增委员,其实是由病人组织选举产生的。(详见黄任匡:《医委会改革的魔鬼细节》(《苹果日报》[2016年1月12日])。至于 阁下提出“不信任委任只是名义”的四个例子(行会否决港视发牌、港大校委会否决遴选会推荐人选、港大校友会议决反对李国章任校委会主席、梁振英删减名誉博士名单),虽然都是令人气愤的新闻,但都并无制度内选举的成分,将之跟医委会改革比较,犹如比较“苹果与橙”,实不能相提并论。反之,艺发局才是有效类比。艺发局大会由27人组成,由行政长官委任,其中 10 位经由艺术界投票选出,与医委会改革提出,由病人组织选出 3 位新增委员后,由特首委任,性质颇为类近。我期待,您或支持否决医改方案的医生,能给公众更详细的解释:究竟由病人组织选举产生的 3 位新增委员,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梁振英的投票机器,令他们在“特首一声令下”,就投票支持“输入海外医生的门槛,想降得多低就多低”?
借社交网络号召恐慌群众 跟英国“脱欧派”如出一辙
曾读过一篇文章“后悔用脸书发起‘阿拉伯之春’”,作者戈宁(Wael Ghonim)是阿拉伯之春的重要推手,他在 2011 年埃及反政府示威时,认为互联网可以改变世界,可是,几年后,他改变了想法。他指出,社交媒体存在几个重要问题,包括散播谣言很容易、线上讨论很快激起人们的愤怒、很快跳到结论等;戈宁论及的缺点,全都在今次《医委会改革条例草案》的讨论中显而易见。
但脸书最重要的问题,是只利传播而非参与、只利张贴而非沟通、只利浅薄的观点而非深度讨论。
医改问题非常复杂,关系很多数字和资料,绝非三言两语说得通;不认识背景,基本上是不能参与建设性的讨论的。或许正因如此,一些急于否决的人,将方案简化为“引入大陆医生的条例”,以此号召恐慌的群众,用最快捷的方法中止理性讨论。这其实与英国支持退出欧盟的“脱派”所用的方法,如出一辙。
7月7日星期四 13:54
贺颖杰:
“再回梁翊婷:‘医委会改革会导致引入中国医生’并不是滑坡谬误”
致 梁翊婷小姐:
多谢阁下回应本人的拙文,现希望就阁下之提问作出以下回应:
1. 为什么反对“6+6”方案的病人组织是“协助政府夺权”?
我尝试用三幅图去回答你(尽量简化以突出重点):
“6+6”方案各取所需 病人组织没理由反对 如想协助政府操控请公开说明
就今次医委会委员的组成,病人权益组织的最大诉求,是增加业外代表及加入病人权益组织的声音;而医生业界的诉求,是避免政府可以操控医委会。
由上图可见,梁家骝的“6+6”方案实在是集两者之所长:病人权益组织的代表是 12.5 %,比政府“4+2-2”方案的 9.4 % 及现行方案的 0% 更高;而医生业界选任委员亦可以维持在现行的 50 %,解决了医生业界对政府操控的疑虑。照道理说,这方案是让医生业界及病人权益组织各取所需,病人权益组织没理由反对(反而政府反对还合理一点,因为他们的权力降低了,但高局长已表明政府其实不反对)。
可是,现在病人权益组织却冒着议案被拉倒的风险,坚持反对“6+6”方案,难免令人质疑,究竟病人权益组织的真正目的,是他们口中所说的加入病人权益组织的声音,还是协助政府操控 50% 以上的议席?
不是说夺权本身有问题,也许他们认为政府的利益跟他们比较接近,想协助政府操控 50% 以上的议席,可能是合理的利益计算,但相关组织应该公开说清楚,那个才是他们的真正诉求。
2. 引入大陆医生是滑坡谬误?
关于这点,让我尝试用报章报道去回答你:
梁振英:可从广东输入护士 (星岛日报 2009-10-12)
医管局:港或承认内地医科资格 (东方日报 2011-3-20)
张宇人:放宽海外医生执业门槛 (苹果日报 2015-11-10)
新民党:改良海外执业试制度 按专科考核 豁免基本试(新民党网页 2011-12-13)
北京市政协吴历山医生:医生执照试门槛太高 必须改革(明报 2015-12-10)
史泰祖:倡内地医生港执业(文汇报 2015-11-4)
操控医委会是清除众多障碍中最重要一个
正如本人被指是“标题党”的那篇文章第一句所言:“政府的医委会改革方案并没有白纸黑字点出引入中国医生的条文”。如果说,医委会改革通过之后,第二天就会有大批中国医生涌港,这是不确切的,这不只是滑坡,根本就是危言耸听。
可是,综合以上众多报毫,政府和建制派希望引入更多大陆医生已经不是阴谋论,而是确切实在、经营了多年的想法。 阁下所指“新增委员是梁振英委任,会被梁操纵,因而香港会引入大陆医生”是滑坡谬误,其实是倒果为因。事实上,是政府和建制派支持引入大陆医生,第一步就是要先操控医委会,因为操控医委会是清除众多障碍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引入中国医生”机率不低 推论不是“滑坡谬误”
滑坡要成为谬误,首先要有机率细的假设,例如:“买六合彩”这个行动会引伸至“中头奖”这结果是滑坡,因为连续中六个字的机率是超级细。可是,“朝早迟起身然后开车经红隧过海”引伸至“返工会迟到”就不是滑坡,因为红隧塞车机率本身就不低,而愈迟愈塞的机率也不低,愈迟愈难找到泊车位的机率也不低。那么,梁振英操控医委会后“有权用尽”,继续扫除其他障碍,去引入中国医生的机率是较接近“中六合彩头奖”还是“红隧塞车”?答案已经说明了这推论是否“滑坡谬误”。
3. 不信任委任只是名义是“苹果与橙”的不当类比?
本人所举的四个例子(行会否决港视发牌、港大校委会否决遴选会推荐人选、港大校友会议决反对李国章任校委会主席、梁振英删减名誉博士名单),都是特首行使本应只属名义权力的例子,跟委任提名属同类, 阁下强行以“苹果与橙”作类比,只是搬龙门,并把龙门收窄至刚好适合自己使用的技俩。
打个比喻,梁振英曾删减港大的名誉博士名单,我们就不可以质疑他会删减中大的名誉博士名单吗?这显然是荒谬的。英文中有这个说法:“Trust Takes Years to Build, Seconds to Break, Forever to Repair”,梁振英三番四次有权用尽,现在 阁下要强行替他开脱,说他可能有某些权不会用尽,谁会相信?
成立病人组织条件空泛 种票尽取议席不难
更何况,“不信任名义委任”其实是次要考虑,因为根据政府提议1,政府和建制派要操控病人组织种票,根本轻而易举。政府提议合资格的病人组织需考虑以下因素:
相关要求都是空泛而不难符合的,有心人要成立符合相关要求的组织,又有何难?建制派可以随时开设“旅港开平病人协会” 、“回归后糖尿病人协会”、“香港福建癌症病人互助会”、“香港湖北人吸烟致癌抗病协会”、“港人深圳美容失败复修互助会”,要几多有几多。
更荒谬的是文件还有以下一点:
“如有机构认为它是一个合资格的组织,但未能达到上文的四个要求,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可根据个别情况作出考虑。”
即是说,就算机构不符合以上条件,食物及卫生局局长还可以“特事特办”,一个人说了算。而且选举制度还是全票制而非比例代表制,即是说,政府只要控制合资格组织的其中一半,就能尽取病人权益组织的三席。如果在选举阶段已能控制结果,那么还用烦恼及后委任与否吗?
我们同意,医改问题非常复杂,关系很多数字和资料,绝非三言两语说得通;不认识背景,基本上是不能参与建设性的讨论的。或许正因如此,一些急于通过夺权大计的人,将方案简化为便民政策,并以明星的不幸经历作包装,以此唤起群众的同情,用最快捷的方法回避讨论更完善的方案。这其实与英国支持退出欧盟的“脱派”所用的方法,如出一辙。
参考资料:
1《病人组织选举规程》:www.legco.gov.hk/yr15-16/chinese/bc/bc54/papers/bc5420160523cb2-1581-2-c.pdf
【编按:除贺颖杰外,张秀贤于星期四也撰文“【医委会改革】通往地狱的路总是用美好意图铺成”,文中有触及梁翊婷文章的观点。】
7月7日星期四 19:04
梁翊婷:
“再回前线科技人员及张秀贤:上纲上线制造对立 无助达成共识”
致 贺颖杰@前线科技人员:
1. 多谢您对“6+6”方案的详细解释,我对不同方案持开放立场。事实上,我在上篇回应已经概略地列出正反双方的论点。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回应 贵组织的提问时,也图文共茂地,清楚列出反对“6+6”方案的理据。有兴趣了解更多的网民,可以搜寻《“6+6”方案是糖衣毒药,要不得》、《保护罩下,难以改革医委会》等文章。
诉诸人身攻击 也是常见谬误
我不厌其烦地一再强调:理据是讨论的基础。当反对“6+6”方案的病人组织提出有力论点和数字,指出“4+2-2”方案更有效保障病人时,为什么 贵组织仍然不断将病人组织扣上“亲政府”立场,用“协助夺权”、“接近政府利益”等字眼抹黑对方?诉诸人身攻击,也是常见谬误的一种。而且,与当日捆绑将15 名医学界选委投票予梁振英、支持“6+6”方案的前医学会会长蔡坚相比,请问谁比较“亲政府”?
2. 容我重申一次:没有香港人愿意被大陆医生诊治。然而,将支持通过条例草案的人,安上“支持引入大陆医生”的罪名是绝对不合理。
病人选任委员必然“亲政府”?
反对医改的黄任匡医生在《医委会改革的魔鬼细节》一文中写道:“政府即将提出安插多四名委员入医委会(即所谓4+0方案)……将来特首一声令下,输入海外医生的门槛,想降得多低就多低。”
我已经在上两篇文章中指出,所谓“安插多四名委员入医委会”是很不公平的说法。因为这 4 名新增委员中,3 名是由病人组织选举产生,一名是消委会代表。若有人认为,这 3 名委员是必然地“亲政府”,应该提出合理的质疑。不然,这个论述的第一层陈述已经出错,往后的假设都是从错误的陈述中引伸出来。
刻意制造对立面 无助社会达成共识
3. 我必须指出, 贵组织举出的几个例子,都与医改提出的“选举后委任”有出入,不能相提并论。关于港视、港大校委会和名誉博士名单,都没有选举和民意授权的成分;而港大校友投票反对李国章任校委会主席,只属制度外的投票,无法定约束力。
病人组织选举的投票门槛,绝对是我们需要严格审视的细节。条例倡议人可要求政府清晰地订明合资格病人组织的标准,以防种票。政府提出的考虑因素空泛的话,我们可以提议方法监察它、完善它。而那种“非要采取我的方案不可,否则必然否决”的态度,无助社会达成共识。
对于 贵组织将但凡与己见不一的,都归纳为“亲政府”的态度,我认为是刻意制造对立面。社会讨论趋于情绪化、两极化、非友即敌,最后两败俱伤,甚至有益于梁振英的强势管治,令个个都是输家。摒开歧见,我很欣赏 贵组织以数据解构“6+6”方案的文章,还望 贵组织可以继续带领公众进行高质素讨论。
回应张秀贤:
多谢您的回应,但恐怕您对我的文章有所误解。所谓民粹讨论,与支持或反对医改方案的立场完全无关,而是部分医生向公众论述否决条例草案的原因时,刻意避开部分事实、夸大假设,有误导公众“通过草案等于通过引入大陆医生”之嫌。
大小魔头斗法 不会因医生针对梁振英而变得神圣
您说“加入病人权益组织或消委会代表本身,其实没人反对”,恕我无法同意。我在上文回应前线科技人员时已提到,部分医生不断强调 4 名新增委员是“梁振英的投票傀儡”,并会按其意思降低考核海外医生的门槛;所以此点绝对是网络讨论的重点,而非您所讲,讨论重点在“维持直选医生代表与委任成员代表比例 1 比 1 ”。
政府不受市民信任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如果事事拿“不信任梁振英”做借口,社会根本无法运作。陈伟业议员讲了一番话,我是非常同意的。他认为,不能因为支持打击梁振英而牺牲病人权益。就像大小魔头斗法,不能因为医生针对“大魔头”梁振英,就令到他们自身的诉求变得神圣,因为医生在医委会改革里,始终有利益牵涉其中。当然,如您所言,政府在没有取得医生的普遍共识下,就将条例放上立法会投票,是不当的做法,但这并非反对派对条例“上纲上线”的理由。
理据、论述和尊重是讨论的基础。无论立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应以理服人,并以取得共识为目标,避免社会沉迷于争拗之中,停滞不前。
01博评上其他关于医委会改革的评论
支持通过改革方案
方蘅:政治原因阻拦医委会改革 香港的不幸 / 7.5.2016
港病人政策连线主席林志釉:从薜伟成法官开始说 医委会改革应由尊重做起 / 7.4.2016
香港病人政策连线主席林志釉:医委会改革时机可一难再 若错过病人损失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6.29.2016
社区组织协会:【来稿】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医生内战,你撑边队?/5.16.2016
质疑改革方案
张秀贤:医委会改革争论的核心:是组成问题?还是信任问题?/ 6.29.2016
中大及港大医学生:【来稿】致立法会议员公开信:莫堕政治圈套 医委会改革影响深远 / 6.27.2016
梁耀忠:医委会改革“中港融合”改革方案 不利巿民健康 / 3.3. 2016
政治问责及恐惧角度
冯嘉和:医委会争议:也说本土及 ANYONE BUT CY / 7.13.2016
托比:恐惧的散播方法 医改争议的粉红大象 / 7.13.2016
麦嘉隆:问高永文:医委风波,政治问责官员却“我唔系搞政治”?/ 7.6.2016
【编按:
01博评定期开出“BLOG JAMMING”题目,让博客就同一议题,jam 出不同角度及观点,以求开阔讨论视野。以上所有文章,都属于“BLOG JAMMING”题目:“医委会,改革不改革”。
目前正在“JAM”的题目,是“HEA的哲学”。如果想知一个题目可以 JAM 出几多种角度,就追住我地“BLOG JAMMING”喇。文章所有小标题由编辑拟定。】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投稿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