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委会改革争论的核心:是组成问题?还是信任问题?
今天议会的讨论焦点,落在医委会改组方案之中。先申报个人立场,我是反对医委会现阶段的改革方案。多个医生组织皆反对是次改革方案,可见政府未曾与医生方面先行沟通好,最受影响的群起反对,没有什么理由需要这样赶急通过。
医委会专业比例大降 迎合中国输入医生 惹医生不满
观乎整个改革方案,其实方向没有太大的问题。新增的4席委任席位之中,3席由代表病人利益的组织选出,另一席就由消费者委员会提名;另一方面,医学专科学院的两个席位由委任转成选举。审裁顾问委员团的业内业外比例,由 5:2 变成 10:7,业内比例大降。这样的方案未经充分咨询,自然会引来医生组织的不满和反感。
其实,众多医生组织均赞同医委会有改革之需要,但认为这方案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输入中国医生”。当然,在高永文的文件中,确实有提到“利便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特别是专科医生)到港执业”为条例草案的目标之一。在今时今日的气氛下,实在很难令人相信政府在良善的目标背后,没有政治盘算,不是在做好事的表面背后,暗藏坏心地。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不一定是中国医生,但现今的香港政府处处迎合中国,放宽不少专业以迁就中国标准,致使不少人对引入中国医生有不少忧虑。
新增席位由特首委任 惹政治操控阴谋
改革目标本身是好,亦照顾了病人权益和普通服务使用者的声音,如果增加的4个席位,真的是由病人权益组织选出及消费者委员会提名,相信医生组织没有这样反感。然而,此处关键在于“选出或提名后,由行政长官委任”,这样就令人失去信心,认为方案背后是一种政治操控,而不是出于真心改革医委会。如果没有“由行政长官委任”,相信会更容易接受。
我们在中大校董会曾讨论学生会会长在校董会改组后的席位,应否改为当然席位(即不需校董会主席委任)。当时,校方的说法是,只有校长和司库是校董会当然成员,其他都需由校董会主席或大学监督(即特首)委任。他们说,按照常理,校董会主席不会不委任学生会会长为学生校董,否则将面对非常庞大的政治动荡。在去年发生港大校委会事件之前,我或会认同这种说法合理,但今天的特首有权用到尽,你想他和他的爪牙们会这么“顺摊”,委任一些不喜欢的人进入各机构吗?
说穿了,今次方案固然有组成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信任问题。梁振英在4年间有权用到尽,令不少人对政府或行政长官委任心存戒心,一听“特首委任”,不问原委就拒于千里之外。方向好,但执行者的坏心肠令人处处提防,最终好事也会变坏事。
信任裂缝不修复 政策问题也变政治风波
高永文说,医生组织误解了是次条例草案,但真正原委,他其实心知肚明。你到街上找十个人问、或找十个医生问,多数人也会支持目的前的改革方向,然而,你跟他们说这是现届梁振英政府提出的方案,相信不少都会由支持变成态度犹豫,甚至马上反对。政策问题,不一定是政策本身的问题,是一个信任问题居多。信任问题不解决,政策问题都会变成重大的政治风波。
当然,你问我,在这年,我绝对不会支持任何扩大政府权力的方案,不论土地、社会福利或其他方面,只要会令特首或政府权力扩大的,都应反对到底。信任问题,除了是人的问题,更多的是制度问题。制度不改,即使人选已改,信任裂缝也难以修复。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