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理财不审慎 恐发债轻率妄加税|汪敦敬
在网上见到一个网红的分享,内容大概是这样:“你看这个人民币是100元纸币,我现在把它折成飞机的样子,我卖出去105元,我便赚了五元的加工费,这就是市场成交的运作,我赚了五年块钱,但是有些人把这个飞机卖95元,你说是甚么原因?是他傻吗?还有一个可能,这张钱是假的,他才会卖95元,对吧?”
十分讽刺,以上的描述令笔者想起香港今天的房屋政策,现在政府对房屋政策的态度仍然是维持打压楼价的情怀,一方面觉得年轻人买不起楼,想楼价便宜一点,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另一方面,又会严正告诉公众和发展商,政府“大把货”及“大把地”,这本来也无可厚非的!或者过去数十年来市民都是渴望政府这样做的,但是我们要明白楼宇是一种商业产品,我们必须要服从市场规则,笔者认为政府是很有诚意想做好房屋政策的,而且已经得到不少成绩,我担心的只是政府忽略了市场事实,就是发展商用甚么动力去投地!?
发展商的建筑成本其实是反映通胀的,而成本中当然亦有息口的负担,如果两年前楼价在较高位的时候,加上这两年的息口和通胀之后,到了现在仍有不少发展商是表示会亏本的,当下楼价更比两年前便宜了两、三成,如果再加上比两年前更贵的建筑成本(过去3年不少建材每年涨幅逾6%)和息口(即使减了息,现时与逾2年半前比较,美国息口仍高约4.5厘,商业贷款不同住宅按揭有CAP位,大家可以理解到当时是远高于现在不少企业贷款利率是6至8厘起),除非确定楼价上升,否则并不容易找人去做肯定蚀本的生意。如果这个是自由市场,笔者相信仍有发展商不怕去搏的,因为自由市场会调整、物极必反,但是现在政府告诉人“everything under control!我有大量货!”那建屋发展的胜算何在?
笔者想引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附件三“关于土地契约”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中方要求英方在1997年前余下的日子每年批出土地发展物业不可以多过五十公顷,因为中央担心起得太多,令到供求失去平衡!供求平衡其实是一个艺术,是确定要在同一时空里面需求和供应能够并驾齐驱活跃运作,这是不容易亦不容低估的,笔者认为政府必须要及早清楚这个现实,如果不弄清楚,就会浪费了未来几年的时间,楼花地皮难以令到政府收支平衡,后果就是我们可能会发过多的债,将香港未来会成为一个“繁盛但借贷高的穷城市”!更差的情况就会是在举债过分之后就会改变税制,改变税制会改变香港的结构性优势,将香港由“低税自由港”变做“高税港口”,或者可能会征收一些如“消费税”等令到香港的消费竞争力进一步低迷!
【财经专栏】祥益地产总裁汪敦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