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废除核武运动夺诺贝尔和平奖 促禁核武突破性协议有功

撰文: 黎耀康 吴慕儿
出版:更新:

备受触目的诺贝尔和平奖揭晓,由国际废除核武运动(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简称ICAN)夺得。
诺贝尔奖委员会赞扬,该组织致力令外界关注任何关于核武使用所带来的人道灾难,以及促成禁止使用核武的突破性协议。

国际废除核武运动(ICAN)夺得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路透社)

“我们活在使用核武风险较以往好一段时间更高的世界。有些国家为核武现代化,以朝鲜为例,更多国家尝试取得核武,带来真正危机。核武对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带来持续威胁,通过具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国际社会昔日采取过禁止使用地雷、集束炸弹和生化武器。核武的破坏力更加庞大,但至今未有类似的国际禁止使用协议。”

委员会赞扬,ICAN通过他们的工作,填补这方面的法律空隙。“它是一个由全球约100个国家非政府组织组成的联盟,并成为各国承诺与所有持份者一起责备、禁止和销毁核武一股主要动力。”

诺贝尔奖委员意识到,至今没有一个拥有核武国家或他们的盟友,支持禁止使用核武条约,希望未来这批拥有核武国家可以参与其中,并促请他们认真开启谈判,以循序渐进、平衡和谨慎的方式销毁各地全数1.5万核武,令全球达致一个不再受核武威胁的世界。

近期缅甸爆发罗兴亚人危机,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昂山素季不愿谴责军方,加上过去多位具争议性得主,令人反思诺贝尔和平奖的意义,更有评论认为和平奖已变成“终身成就奖”,嘉许事项不再限于裁军、结束战争等,有所变质。

长久以来,诺贝尔和平奖被视为人类最高荣誉之一,不少推动世界改变、提倡和平的伟人均曾获奖,但奖项亦不乏争议得主。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不足一年,便获颁和平奖,连奥巴马本人也坦言感到意外;2012年欧盟向成员国强推紧缩政策期间得奖,引来极大质疑;2016年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与叛军达成和平协议而获奖,亦引起争议。

2009年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引来广泛争议。(路透社)

为“鼓励”得奖者推动和平而颁奖 多失败收场

部分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动机,是希望得奖者能推动地区以至世界和平,可是大多未能如愿。1994年以色列总理拉宾、前总理佩雷斯及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因签署《奥斯陆和平协议》获奖,一度被视为解决以巴冲突的希望,但事与愿违,拉宾翌年更遇刺身亡。

诺贝尔奖评审2014年重施故技,向巴基斯坦的马拉拉和印度的萨蒂亚尔希同时颁发和平奖,被指是刻意同时颁奖予印巴人物,促进两国和解。不过此举同样无助解决印巴长期矛盾,只沦为政治表态。

至于近年争议最大的奥巴马,诺贝尔奖委员会颁奖时,同样有鼓励他推动和平的良好意愿。惟奥巴马得奖后不久,即宣布向阿富汗增兵,又以无人机轰炸阿富汗及伊拉克,直至任期后段才逐渐撤出伊拉克和阿富汗,诺贝尔奖似乎没影响美军在世界各地的行动。

马拉拉2014年夺得诺贝尔和平奖时,评审把奖项同时颁给印度人权运动人士萨蒂亚尔希,外界相信是有意同时由巴基斯坦及印度人共享奖项。(美联社)

同是美国人,1973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因参与越战谈判,与北越的黎德寿一同获颁和平奖,但结果越战未有结束,北越1975年更发动大型攻势,击溃获美国支持的南越政权,同年老挝及柬埔寨共产党亦胜出内战,印度支那全面赤化,基辛格一度要求向诺贝尔奖委员会退回奖座。

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左)及北越领导人黎德寿(右)1973年获颁和平奖,成为历来最受争议结果之一。(美联社)

诺贝尔奖也未能预测得奖者日后的演变,1991年昂山素季获奖时,诺贝尔奖委员会赞扬她坚持以非暴力方式,争取民主及人权,只是随时间过去,昂山本人登上权力顶峰时,同样对国内出现的暴力事件置若罔闻,令人始料不及。

近期缅甸爆发罗兴亚人危机,身为和平奖得主的昂山素季没开腔谴责军方,成为外界批评对象。(路透社)

和平奖变终身成就奖?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评论形容,诺贝尔和平奖重视国际和谈成果,但和谈往往涉及外交及政治手腕,加上不少得奖者其实只是为国内争取人权,甚至帮助贫苦大众,与推动国际和平或裁军关系不大。这使和平奖在某些年份,可能变成类似“终身成就奖”般的奖项,违背诺贝尔设立奖项的原意。而关于和平奖的争议,似乎亦将会延续下去。

德兰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她一生主要协助印度的穷人,没参与裁军或国际和谈等工作,有评论质疑和平奖变成“终身成就奖”。(美联社)

(外交政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