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马拉拉确认入牛津“神科” 得到全世界却得不到同胞欢心
英国高考放榜,诺贝尔奖最年轻得主马拉拉在Twitter开心公布确认获牛津大学录取的喜讯。她将入读有“神科”之称的哲学、政治学及经济学科(PPE)。
她曾立志,朝有日要成为巴基斯坦总理。40年前,她的偶像兼前巴基斯坦总理贝娜齐尔,正是从牛津PPE毕业。令人期待数年后这个聪颖女孩能如何改变她的祖国与世界。
然而不似全球各地对她的爱戴与热情,巴基斯坦舆论与民众对马拉拉的看法好坏参半,甚至说她是叛国者,怀疑她的中枪事件是假的。要推动改变,谈何容易?
马拉拉早前已获牛津有条件录取,只要A-Level考获3科A级成绩,即可入读。她在Twitter公布牛津确认录取的好消息:“可以入读牛津真是很兴奋!这是最艰辛的一年,所有考生也做得很好。祝愿大家生活美好!”
得到全世界 失去同胞
马拉拉是对抗恐怖份子的象征人物,年轻的她善良敢言,是所有孩子的偶像──此良好印象只限于巴基斯坦以外的国家。《外交政策》杂志一篇文章尝试作出归纳:“在国内,不少言论批评,大量巴基斯坦孩子命运较马拉拉悲惨,她为巴基斯坦做过什么?为何全世界那么喜爱她?如果她真的关心巴基斯坦,为什么她不回来?”总而言之,就是将她贬为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女孩。当中还夹杂同一个阴谋论:她的枪击事件是有人在背后精心策划的。
马拉拉是高加索人?
阴谋论不时也有,重点在于有没有人相信。偏偏巴基斯坦基于政治透明度低,阴谋论总是大有市场。2013年当地英语报章旗舰《黎明报》(Dawn)旗下网站,刊登一篇名为《马拉拉:真实故事(附证据)》的文章。内容不单“揭露”她的枪击事件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巴基斯坦军方策划,而枪手是美国影星罗拔迪尼路,甚至指出马拉拉根本不是巴基斯坦人,而是高加索人!
《黎明报》读者群为当地说英语的知识份子和精英,可是如此虚假内容竟被部分人信以为真,令网站需要在文首和文尾分别附加“本文章纯属虚构”的注脚。文章被分享至Facebook七万多次,热爆网络。
有几个原因,导致马拉拉特别不受祖国同胞欢迎。巴基斯坦仍为相对保守的父权社会,她身为女孩,并提倡女孩学习读书,本身已令部分人不高兴。加上她受伤后出国治疗,之后留在英国读书生活,对西方国家彻底不信任的巴基斯坦人,更易听信这类勾结外国势力的阴谋论。
尤其之后她出书,获颁诺贝尔奖,不断接受访问,上清谈节目,到入读最高级学府。可以说,她在西方国家越受欢迎,巴基斯坦人心里越不舒服,处于一种既羡慕又妒忌,恨不得有一种方便说法,去解释为何她“可以轻易较我生活得更好”。
自传全球热卖 唯独巴基斯坦......
她的自传《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在全球热卖近200万本,在巴基斯坦?全国有19.7万间附属学校的全巴基斯坦私校协会,禁止旗下学校图书馆存放这本书。协会会长卡舒夫(Mirza Kashif)指,“经检视后,此书很多意见有违我们的意识形态,不适合我们的学生阅读。”至于另一机构全巴基斯坦私校管理协会主席贾菲达尼(Adeeb Javedani)更宣称,“她代表西方国家,不代表我们”,也将此书在属下4万会员学校图书馆列为禁书。
巴基斯坦市面上,马拉拉的自传没有被禁,但受塔利班威胁和当地警方劝吁下,不少书店都没有出售。
马拉拉(Malala Yousafzai)生平
1997年7月12日巴基斯坦斯瓦特县明戈拉市出生。2008年11岁的她以笔名为英国广播公司(BBC)乌都语网站写博客,记述在塔利班影响下的日常生活。2009年获提名国际儿童和平奖,同年获颁巴基斯坦首届青少年和平奖。2012年10月9日塔利班枪手登上她乘搭的校车,向她连开三枪,其中一枪打中头部。留院4日后,转送英国伯明翰诊治。2013年出版自传《我是马拉拉》,在全球各地热卖,至今累积销售近200万本。2014年10月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以17岁之龄成为历来最年轻诺奖得主。
恐怖份子也不怕
回想那段几乎丧命的恐怖经历,马拉拉毫无惧色。当被问到她哪来勇气对抗恐怖份子时,她忆述父亲为推广教育,尤其是女孩平等学习机会的努力。可是2007年塔利班来到她的家乡斯瓦特(Swat)县,炸毁400间学校,改变了一切。她心想,“为何要靠别人?与其靠政府,靠军队,不如自己来做吧。”于是开始写日记,向每一个媒体平台上发声,“我要告诉全世界在斯瓦特发生的事”。
有邻居跟她爸爸说,“你Google一下,塔利班正在威胁你女儿”。当时她不以为然,“我不相信塔利班会那么残忍,杀害一名儿童。我只有14岁,所以更担心父亲安危。”
幻想中的暴力与对话
到后来恐怖份子步步进逼,威胁越来越真实,她不得不想像面对恐怖份子时的场面。“如果他们来到,马拉拉你会怎么做?”她第一个想法是:拿鞋子打他们!然而她立即打消这念头,“如果我用鞋打他,那么我跟塔利班有什么分别?”
从此下定决心:“我不可以对别人残酷,必须以和平,对话的方式沟通。所以我会告诉他:‘教育很重要,我希望你的孩子也能够接受教育。我讲完了,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到底她是否阴谋论者所说那样,代表西方社会和它的价值观?
至少面对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时,她大胆跟他说:“请不要继续用无人机,针对巴基斯坦”。
谈及巴基斯坦和家乡时,总是一脸向往:“在我心目中,世上有两个天堂。一个是我死后会去的,另一个是在斯瓦特。斯瓦特是地球上的天堂,有美丽的山河。我们不过想过正常生活,可是塔利班来到,我们不可再上学,妇女不可到市场买𩠌,像被囚禁在监狱内。”马拉拉所言没有夸张,斯瓦特有“巴基斯坦瑞士”称号,当地山谷湖泊风景优美,确是人间乐土。
以教育对抗恐怖份子
世上问题有很多,她认为解决办法却只有一个:把孩子送到学校。“只有通过学习和知识,才可懂得何谓平等、公义,如何跟别人沟通,从而接受和包容别人的语言、文化和宗教。所以教育是对抗战争与恐怖主义的最佳方法。”
根据《黎明报》等传媒报道,2015至2016年巴基斯坦政府只花2%开支在教育上,比例为整个南亚地区最低。当地官方数字显示,全国整体识字率只有58%,仅次尼日利亚之后,是全球文盲比率最高国家,高达660万名适龄就读小学的儿童失学。即使马拉拉以教育为万能药的说法未别完全真确,无可否认普及教育对改善当地各种问题必定会有重大帮助。
马拉拉的名字,来自阿富汗民间传说中的一位民族女英雄。19世纪末期,阿富汗再次被英印部队占领,名叫马拉拉的少女与国民一起走上战场。在她的连番鼓励下,最终扭转乾坤取得胜利,她却战死沙场,当时只有18至19岁。
她的事迹被写入阿富汗教科书,当地不少学校、医院和机构均以她命名。百多年后,肩负女英雄之名的马拉拉,同样年纪轻轻已是知名人物,她将来到底会为巴基斯坦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令人相当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