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专题】李光耀与华文恨爱交缠60载 演化星州双语教育政策

撰文: 黄家欣
出版:更新:

“国父”李光耀的华文老师蔡志礼回忆,李光耀在32岁开始正式学习华文。1955年李光耀在丹戎巴葛选区竞选,其中一位对手与他一样是客家人。该名对手挑战他用华语辩论,但不谙华语的李光耀不敢接受挑战,他引述李光耀说:“那对我来说可能会是一场灾难,所以我回避了他。”
李光耀形容这事带给他极度震撼,也可能让李光耀立定决心,告别半吊子学习模式,认真学习华文。

1955年李光耀首次参与议会选举,虽然他最终成功当选,但竞选期间他的对手提出用华语辩论,李光耀因不谙华语而回避,事件令李光耀意识到需要学华语。(视觉中国)

  生于华人家庭 竟不谙华语

不少人分析,李光耀的双语教育政策来自他自身学习语言的经验。李光耀的曾祖父在19世纪由中国移居新加坡。李光耀的祖父推崇英语教育,因此李光耀自小开始说英语,深受英国文化影响;他也有不少马来人朋友,所以马来语也说得很好,偏偏就是不会说华语。

1946年李光耀到英国留学,经常与当地华人组织来往,他不懂华文华语却被视为中国人,甚至被嘲笑,令他感到失落,于是回国后开始自学华文。1954年人民行动党成立,李光耀学华文的理由变得更实际,他明白要与青年一代直接交谈,必须学华文。

到1961年,李光耀更学习福建话,目的是为了跟那些不会讲华语的长辈对话。李光耀回忆当年时说:“1961年为争夺芳林区的补选,那是讲福建方言的选区,我们知道需要一位会讲福建话的人,所以我又开始学习福建话。”

李光耀自1955年起开始正式学华语;图为他于1959年时胜出大选的状况。(视觉中国)

  方言消失的推手?

对于李光耀来说,说华语、福建话是很实际的需要,不代表他重视这种语言,甚至有人认为他是让福建话等方言从新加坡消失的推手。李光耀在建国时定下四种官方语言,当中华语是其中一种。李光耀此举目的,就是鼓励当地不同籍贯的华人都说同一种语言,而放弃福建话、客家话、广东话等方言。

新加坡作为多种族国家,除了华人外还有马来人及印度人,李光耀选择以英语作为国民的共同语言,没让华语“坐大”。马来西亚作者、当地讲华语运动副主席刘勇瑜表示,这是因为李光耀看清了各种族都不服对方的语言为国民通用语。英语是殖民地的语言,当地人都反感,但又同意用英语为共同语言是最实际和最佳的选择,对各种族都公平。

李光耀亦曾在书中写道,尽管新加坡人口以华人为主,但华语绝不可能成为新加坡通用语言,“我们当时是在马来人包围下的多民族国家……为吸引投资者来这里建厂,我们的国民必须会说一种他们能懂的语言,这种语言只能是英语。”

1980年11月李光耀访问杭州,当时李光耀乘已故中共领导人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在新加坡推出“讲华语运动”。(视觉中国)

  忌讳马共 不愿推动华文发展

另一个原因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新加坡仍属英国殖民地,新加坡政府配合英国政策,持反对中共的立场。当时马来西亚共产党(简称:马共)被视为与中共有关联,华文亦被视为宣传共产思想的工具,李光耀等亲英政客,对马来西亚的共产党相当忌讳,亦因此不愿推动华文发展。

在华语争议中,新加坡南洋大学成为了战靶。南洋大学是历史上第一间海外华人大学,由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于1953年创办,以华文作为教育媒介。在新加坡政府不支持华语发展的立场下,南洋大学直到1956年才获确定大学法定地位。

到1963年李光耀赢得大选成为总理,新政府立即宣布褫夺陈六使的公民权。南洋大学此后亦因与李光耀英文至上的教育政策不相符,不断受到打压,最终在1980年被强行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27年历史就此结束。现时的南洋理工大学虽然位处旧有南洋大学的位置,但已与昔日的南洋大学毫无关联,新加坡亦再没有任何华文大学。

李光耀有意栽培儿子李显龙,李显龙接受华文教育,中学则考进华英双语并重的中学,另外他自小在家中就是用英语跟母亲柯玉芝交谈,6岁起还补习马来语,所以李显龙操流利华语跟英语,对马来语甚至俄语都有所掌握。(视觉中国)

  “讲华语运动”只为迎合亚洲经济形势

在1979年,新加坡政府又推行“讲华语运动”。表面上李光耀强调是文化根源,实际上脱离不了他的务实主义。当时已故中共领导人邓小平主张中国改革开放可能改变亚洲经济形势,李光耀为让新加坡在这形势下占优,重新强调华语重要性,不过却进一步限制各种中国方言的发展。

今年“讲华语运动”闹出笑话,让人质疑李光耀的务实华语政策只顾逐利争功,实际欠缺成效。即使如此,李光耀直到晚年仍然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华语,新加坡人没可能不被打动,而这亦是当地推广华语的最实际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