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荣亨专访|妙笔赋予景点新灵魂 鬼手岩、千岛湖由他发扬光大

撰文: 颜铭辉
出版:更新:

【梁荣亨专访.旅游篇】大榄涌的千岛湖、黄竹角咀的鬼手岩、吊钟洲的金鱼摆尾、千溪海岸的剑龙石、赤洲的赤漠迷城、花山下的万柱海岸……这些享负盛名的香港郊野景点,皆由“社长”梁荣亨命名及发扬光大。73岁梁荣亨行山超过一个甲子,创立青晖、友峰及友晟3支行山队,推广本地郊游多年。

“社长”梁荣亨接受访问。(颜铭辉摄)

梁荣亨专访1|纵横山野一甲子 “烧钱”出行山书写下香港历史见证

梁荣亨专访2|妙笔赋予景点新灵魂 鬼手岩、千岛湖由他发扬光大

梁荣亨专访3|香港海岸线比山更美 “两蚊优惠”冲击水线无奈停办

梁荣亨的行山生涯从11岁开始,与同学由黄大仙经狮尾上狮子山,再由红梅谷落沙田,“𠮶时冇乜树,几好行,从山上望落嚟,原来香港咁靓,就开始咗行山”。

小学毕业后,因为家贫不能升学,他去做学徒,入过船厂学放样,又学过烧焊。他说:“喺报纸见到逢星期日有行山队。我识行狮子山,但其他地方好陌生,车都唔识搭,咁跟行山队几好㖞,又唔使报名。原来香港仲有八仙岭、飞鹅山同大屿山。”

梁荣亨一家四口去旅行。(受访者提供)

逢周日最爱跟队上山下海 难忘海峰之友

梁荣亨跟过新风、业余、白象、巨流等行山队,“6日返工好闷,最期待星期日。(每个星期都去行?)差唔多,除非冇假放”。他觉得跟海峰之友最好玩,令他大开眼界。他说:“除咗行山,仲会出海,惊险刺激,尤其有次行桥咀,要去到龙眼圆头,又攀山又捆边。有啲地方好难爬,佢哋会落绳,玩得好过瘾。”

1997年,李君毅(左一)及王福义(左二)出席梁荣亨(左三)的摄影展。(受访者提供)

回忆当年15分钟多由凤凰山跑落昂坪

回想那个行山队百花齐放的年代,梁荣亨也说起一些已故旧友:“陈溢晃、梁煦华,佢哋几个跟李君毅学过唔少嘢。梁煦华有啲可惜,退休冇耐就中风,好多嘢都问唔到佢。陈溢晃就前年(去世),我都送唔到佢。”李君毅被视为香港行山界的一代宗师,梁荣亨表示两人亦师亦友,他说:“好熟,佢当正我系徒弟咁滞,佢啲徒弟都呷醋。以前早期啲书,佢有同我写序,畀咗好多意见我。”

梁荣亨在深圳龙石山通心树拍照。(受访者提供)

年轻的梁荣亨充满冲劲,也曾追求速度去跑山,“年少气盛啦,由(凤凰山)山顶跑落昂坪,3个字松啲(15分钟多),但痛咗成个礼拜。正常嚟讲,要45分钟,所以3个字真系跑得好劲。而家你叫我跑?冇嘞,起码两个钟,慢慢行落去。以前我哋会话,登山系为咗感受,而家登山就系为享受。”

梁荣亨年轻时成立青晖旅行队。(受访者提供)

成立青晖、友峰旅行队

廿几岁时,梁荣亨认识了一班爱国人士,对方建议共同创办一支行山队,于是创立青晖旅行队。他说:“搞咗3年,佢哋想将旅行队转做一个会,想我做理事,但我对政治冇兴趣,加上又结咗婚有小朋友,冇咁多时间,就退出咗。”

“退出咗一年就身痕嘞!”梁荣亨笑道:“如果冇队搞,老婆一定唔畀咁多自由我。”在1981年12月6日,他成立友峰旅行队。他说:“喺意识上,我哋就咁讲‘友谊交天下,娱己娱人。峰立万重山,亦主亦客’。”

梁荣亨在千禧年初出席郊野公园活动。(受访者提供)

1997年成立友晟 将香港美景发扬光大

在70、80年代的全盛期,梁荣亨记得全港有超过50支行山队,“唔只队数多,每次出队都起码二、三百人,非常恐怖,成个山头都系人”。他表示以前部分行山队有政治背景,“很多是爱国团体或者工会,想争取多啲港人对国家嘅认同,搞多啲活动潜移默化”。

梁荣亨当初讲明,友峰不会涉及任何商业元素,所以当他在90年代打算成立出版社时,决定从零开始,另立门户,在1997年成立友晟。他说:“目的系推广旅行文化,发扬探胜精神,将香港一啲好嘅地方发扬好,多啲人分享。”友晟一方面出书,介绍行山路线及景点,另一方面定期举办行山的山线或出海的水线,以行程多样化见称。

大榄涌水塘的千岛湖景色。(颜铭辉摄)

大榄涌水塘“千岛湖”美誉源自梁荣亨

梁荣亨是香港一代“山界marketing”专家,懂得设计行程及包装景点,为不同的石景风光配上动人名字,吸引游客,至今不少仍是脍炙人口的打卡热点。大榄涌水塘被称为“香港千岛湖”,渔护署在2019年更兴建了千岛湖清景台,视之为麦理浩径上的重要景点。其实,这个外号来自梁荣亨在《香港市郊探胜》一书,他以美似千岛湖去形容大榄涌水塘。

位于黄竹角咀的著名石景鬼手岩。(受访者提供)

捆边黄竹角咀 命名鬼手岩

数梁荣亨笔下最著名的石景,必属“环湖出咀摸鬼手”的鬼手岩,鬼手岩位于船湾郊野公园的黄竹角咀。以前虽有人出黄竹角咀,但很少行到落海边。他说:“喺友峰年代,有一次我特别设计路线,一直喺米粉咀扫到去黄竹角咀,有只艇仔可以登陆。我哋逐段捆边,捆到去见到块石好过瘾,好似手掌,又好似一个骷髅头,就叫它鬼手岩。”

梁荣亨记得,剑龙石是他首个命名的石景。(受访者提供)

梁荣亨记得,千溪海岸的剑龙石是他第一个命名的石景。吊钟洲的金鱼摆尾也是他的神来之笔,“无意间上咗去,望返落去,见到好似金鱼游水咁,好得意”。他接着说:“我最引以自豪系赤洲。第一次去环岛,哗!咁震撼,冇谂过咁震撼!我环岛一周,作咗好多名上去,最出名就系赤漠迷城。我哋行咗几十次,估唔到𠮶度会有恐龙化石。”

吊钟洲的金鱼摆尾由梁荣亨命名。(受访者提供)
赤洲的赤漠迷城由梁荣亨命名。(受访者提供)

梁荣亨行走山野超过60年,拥有不少外号。有人叫他梁领队,有报章称他为“旅行狂”。成立友晟出版社后,大家渐渐都习惯称呼他为“社长”,亦有人叫他为“石痴”。他多年来在香港发掘奇异独特的石景,并著有《1100香港石景》一书。

梁荣亨向记者分享横洲海上宫殿的照片,景色宏伟。(受访者提供)

活到老,行到老,改名改到老,梁荣亨仍不断发掘新景点。他说:“最近我哋去过大头洲,两次捆边,估唔到个岛咁靓!”记者见识浅,以为他说的是石澳的大头洲,后来才知西贡也有一个同名岛屿,就在滘西洲及万宜水塘西坝之间。他续说:“我哋称佢为石蛋海岸,好多一个个石蛋,同埋你谂唔到水质咁靓!呢个岛本身唔系叫大头洲,佢个岛形似一个鱼钩,叫大头钩,跟住叫叫下做大头洲,个名就系咁嚟。佢喺西贡冇乜人留意。”

梁荣亨与小鸦洲的脚板底石。(受访者提供)

今年专心休养身体 “冇得百厌”

不过,梁荣亨近月要收起那股寻幽探秘之心。2024年初,他发现脚肿,看医生后被诊断出大肠癌,要接受手术及10个月的化疗。他说:“以为食咗药10个月后冇事,一照一验血,而家轮到小肠,小肠做唔到手术。”他正接受标靶治疗,疗程为期半年。他说:“一路做,一路申请(资助),头两次都要自己畀钱。唔怕辛苦,但佢要验血睇下你可唔可以继续治疗,最怕唔达标,咁就麻烦。”

73岁的梁荣亨出版过约40本行山书。(颜铭辉摄)

他承认去年化疗期间还有上山下海,“而家唔可以操劳。旧年食药时,我太百厌,仲有出队,今年冇得百厌,冇得出去行。唉!我新抱系医生,佢话‘老爷,你想行,都要搞好身体先’。”

七十有三,抗癌一年多,旅行狂也不得不认老。梁荣亨说:“年轻时嘅吸收能力强好多。过咗60岁,体能同智力都……唔到你唔服,更唔好话70岁!我而家70中,仲有呢个状态,我都觉上天对我不簿。”

梁荣亨90年代到俄罗斯旅游。(受访者提供)

足迹踏遍全港,去过名山大川,梁荣亨讲起2023年曾到访高加索三国,而最难忘是苏联解体后两年去中亚旅行,由俄罗斯的莫斯科及圣彼德堡玩到乌兹别克,搭火车去哈萨克,最后入新疆。他提到当时用200美金买了一本苏联邮票簿,送给喜欢集邮的太太。他说:“以我咁嘅家境资源,去到咁多地方,都算系咁。”

友晟经常出队到内地旅行。(受访者提供)
梁荣亨带“友晟之友”去湖北的恩施大峡谷。(受访者提供)

世界那么大,没去过的地方肯定比去过的多。梁荣亨叹道:“都要放下嘞。如果好彩、个病好得返,仲有体能,咁咪去多啲,仲可以继续去。冇嘅,都无憾啦!”

友晟出席嶂上登山节。(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