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入睡困难、睡眠中断3失眠型态 常与抑郁焦虑病症形成共病
根据台湾财团法人精神健康基金会于2024年发布的“全国精神健康指数调查”显示,台湾整体得分为81.67分,仅略高于80分的合格标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有约40.9%的民众表示睡眠状况不佳,凸显睡眠问题已成为民众心理健康的重要挑战之一。
台湾安眠药使用量居亚洲之冠 暗藏民众滥用与成瘾的风险
而根据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及相关文献,全球失眠盛行率约为10–3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50–60%。意即,失眠已经是仅次于感冒的全球第二常见健康问题。台湾振兴院精神医学部主任毛卫中表示,失眠更与情绪障碍、注意力下降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堪称现代人面对的重要健康课题。
▼为什么睡到一半感到突然坠楼?(点击图片查看👇👇👇)
相关文章:失眠|梦中堕楼扎醒或因压力大?入睡抽动症预防4招避免过度疲劳
精神健康基金会指出,2023年台湾安眠药开立总数超过11亿6,000万颗,使用量居亚洲之冠,若将药片依序排列,其总长甚至可绕行台湾一圈。这个数字不应该只是被视为“用量多寡”,更是我们重新检视睡眠照护系统的提醒。同时也显示许多患者倾向以药物为主要改善方式,然而这种现况也揭示了安眠药滥用与成瘾的风险。
安眠药是医疗工具之一,对某些阶段性的失眠者来说,短期使用可协助身心稳定、打破恶性循环。关键不在于用或不用,而是在医师专业评估下,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并与非药物治疗同步进行。例如睡眠卫教、压力管理、认知行为治疗(CBT-I)等,都是实证支持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的方式。
台湾人失眠问题逐渐严重 与生活压力、依赖电子产品密切相关
台湾毛卫中医师指出,近年失眠问题逐渐严重,与快速的生活节奏、压力增加及电子产品普及有密切关系。例如,蓝光与社交媒体干扰生理时钟,影响入睡品质 。有趣的是,一项挪威的回溯研究以“Can′t Sleep”等关键字分析搜寻量,结果显示日本、台湾与瑞典为搜寻率最高的3个国家地区;日本每十万人搜寻“无法入睡”约54次(全球平均为3.6次),台湾也高达39次,是全球平均的11倍左右。
失眠的原因并非单一,其中压力是最常见的诱发因子。当情绪紧绷或焦虑时,大脑处于警觉状态,交感神经兴奋、难以放松,进而影响入睡与整体睡眠品质。部分研究也发现,人际压力甚至比工作压力对睡眠影响更为显著。
生理上,睡眠也受到“生理时钟”与“睡眠债务”2大因子的影响。生理时钟是体内的时间节奏,与光照、作息等密切相关;而睡眠债务则来自长时间清醒所累积的身体需求。若这两者失衡,便容易出现入睡困难或睡眠中断等现象。
相关文章:失眠|睡眠质素差比抽烟更伤身!15招快速入眠早餐食蕉呼吸慢啲?👇👇👇
失眠问题往往并非单独存在 常与抑郁、焦虑等病症形成共病
值得注意的是,失眠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症状。根据临床观察与研究,失眠与多种身心疾病高度共病,例如焦虑症、抑郁症、慢性疼痛、气喘、胃酸倒流、夜间频尿,甚至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等。若仅以安眠药处理睡眠问题,可能因此忽略背后更核心的健康议题。
台湾毛卫中医师说明,以抑郁症为例,超过8成的患者会合并失眠,但当抑郁情绪获得缓解后,睡眠品质往往也随之改善。相同地,对夜间频尿或慢性疼痛患者而言,若能妥善处理原发问题,睡眠困扰便可能自然减轻,甚至无须依赖药物。因此,针对失眠的评估与治疗,建议应与医师深入讨论潜在共病状况,从全人角度出发,整合式地处理相关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更安全,也更有机会根本改善睡眠,恢复自然入眠能力。
相关文章:睡眠穴位|疲倦却不能入睡? 睡前按6穴位放松身心头顶发热为准👇👇👇
失眠可分成3种型态 尝试调整规律作息有助于重建睡眠习惯
台湾毛卫中医师分析失眠有3种型态和建议的应对方式如下:
失眠型态1:入睡困难
▸定义:躺床后30分钟以上仍无法入睡。
▸建议做法:建议起床转移注意力,避免在床上“强迫自己入睡”。
失眠型态2:睡眠中断
▸定义:半夜醒来,超过30分钟无法再入睡。
▸建议做法:睡前避免大量饮水、调整环境干扰,必要时就医评估是否有其他共病。
失眠型态3:提早醒来
▸定义:提早于预定时间1至2小时醒来且无法再睡。
▸建议做法:可尝试延后就寝时间、限制白天午睡时间。
上述针对不同失眠型态,提供对应建议的这些方法并非万灵丹,但对于规律作息与重建睡眠习惯具有明确帮助。
相关文章:失眠|瞓唔够无精神注意力差之余仲会变肥?8招助你一觉睡到天光👇👇👇
短期服用安眠药安全有效 待睡眠稳定应与医师讨论调整用药
有些人对安眠药产生依赖,也有人对其效果心生怀疑。事实上,若经医师诊断为失眠症并建议使用药物治疗,短期服用安眠药在多数情况下是安全且有效的。关键在于与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服药目的与使用原则。当失眠状况稳定后,医师也会协助病人逐步减药,过程需依个人状况调整,切勿突然停药或任意加量。这不仅有助于避免反弹性失眠,也能让病人逐步重建自然睡眠机制。
面对台湾约4成民众有睡眠困扰的现况,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更多药物,而是更完善的睡眠医疗体系与全民睡眠教育。当我们正视压力来源、调整作息与提升心理健康,才有机会真正改善睡眠问题。
毛卫中医师强调,失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与误解。若您长期有睡眠困扰,欢迎寻求身心科或睡眠专科的协助,与医师一起找出最适合的改善策略。睡得好,不只能让生活更有活力,也是一场身心健康的长期投资。
延伸阅读:
【本文获“NOW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