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肚腩愈变愈大有害身体健康?营养师传授4招击退内脏脂肪

撰文: Heho健康
出版:更新:

大家都知道太胖不健康,但瘦的人就没问题了吗?其实,健不健康并非只由体型来判断,看起来瘦的人也可能因内脏脂肪过多,而导致身体状况不佳。内脏脂肪对健康的危害已被证实,而如何预防内脏脂肪推积?

有些人看起来瘦,但其实身体代谢脂肪的能力很差,只是因为肌肉少,外表看不出来脂肪多,如果透过影像检查,会发现脂肪都堆积在内脏中。最为大众熟知的是“泡芙人”,通常会有“脂肪肝”表现,即是内脏脂肪。

如何判断自己内脏脂肪是不是太多? (按图👇👇👇)

+5

相关文章:过多内脏脂肪易罹患糖尿病、中风!3种检测方式分辨内脏脂肪多寡

内脏脂肪 V.S. 皮下脂肪

脂肪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皮下脂肪,储存于皮肤下方,也就是可以从身体任何地方轻松捏到的脂肪;另一种则是内脏脂肪,又称为腹部脂肪,它包裹内脏,堆积在腹腔内,主要特征就是突出的腹部和过大的腰围。

台湾荣新诊所副院长康宏铭表示,皮下脂肪附著在肌肉上,如果肌肉减少,脂肪不够位置堆积,就会转堆积于内脏,形成脂肪肝;此外,身的脂肪过多,也会造成代谢速度减慢,让脂肪更容易堆积。

3种有效改善脂肪肝饮食法(按图👇👇👇)

+6

相关文章:脂肪肝|高热量饮食、久坐少运动易中招 医生揭3种饮食法助改善

综合评估VAI,了解自身内脏脂肪多寡

内脏脂肪的多寡难以从外表判断出来,必须透过检查,才能发现脂肪是否都堆积在内脏。因此,欧洲发展出来一种内脏脂肪的的评估方式,设计了公式来计算内脏脂肪指数 (Visceral adiposity index,VAI)。

内脏脂肪指数VAI是结合身体量测(BMI和腰围WC)、抽血数据(三酸甘油脂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设计了公式来计算。该指数是脂肪组织功能障碍的标志,已被证明是内脏脂肪分布,以及与肥胖、心脏等并发症高度相关。

内脏脂肪主要是跟饮食、运动有很大关系,吃了太多可转换成脂肪的油脂类、淀粉类的食物,以及蛋白摄取不足、没有规律的运动习惯,都会让脂肪堆积,造成内脏脂肪问题。

除了吃了太多会转变成脂肪的食物、没有运动之外,蛋白质摄取量不足,导致脂蛋白合成减少,肝脏就没办法让脂蛋白运送身体里的脂肪,只能让脂肪囤积在肝脏里,就变成脂肪肝、内脏脂肪。

肚子愈大非福气,小心内脏脂肪

过去总认为肚子大是福气及财富的象征,而现在研究已经很明确的指出,腹部肥胖是内脏脂肪堆积的现象!台湾营养师刘思妤表示,当内脏脂肪愈多,肚子就会愈大,更有害身体健康。

根据台湾2017〜2020年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指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随年纪增加,腰围超标状况日益严重,卫福部建议,男性腰围应小于90厘米(约35吋)、女性腰围应小于80厘米(约31吋)。

相关文章:减肚腩|小腹肚压力肚4类肚腩减肥法要拣啱!哪款戒糖盐至有效?👇👇👇

+9

击退内脏脂肪,营养师教4招

刘思妤提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其实都和内脏脂肪囤积息息相关,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凶,因此,慢性病患者应比一般健康民众更注重减少内脏脂肪量,可以从饮食和生活面著手进行改善。

1. 多植物性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全榖类、豆类等植物性的食物来源,特别是水溶性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能有效降低内脏脂肪堆积,如秋葵、苹果、木耳、海带、毛豆、燕麦等,还有助于稳定血糖、增加饱足感以及降低胆固醇。

2. 少精致淀粉摄取

刘思妤提醒,过量的淀粉的确会造成脂肪囤积,不过适量摄取有助于减肥,建议可以用糙米、番薯、粟米、南瓜来取代白饭、白面包、白面条等精致淀粉摄取,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进而避免多余脂肪生成。

3. 每天多活动

现代人几乎都有久坐的坏习惯,造成消化不良、便秘、胀气,建议饭后不要马上坐下来,坐著的时间超过1小时就应该起身活动,随意走动、舒展筋骨,避免身体将多余的热量转换成脂肪储存起来,规律运动可阻止内脏脂肪堆积。

4. 充足的睡眠

研究指出,40岁以下每天睡5小时以下的人比平均每晚睡6小时以上的人更容易累积内脏脂肪,显示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抑制脂肪形成,建议成年人每天睡足7〜9小时。

延伸阅读:

饮食控制的饥饿感让减重进入撞墙期?运动帮助控制食欲“瘦体素”让你继续瘦!

【本文获“Heho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