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天气|气温逐渐转热热性疾病易缠身?多按5穴位散热醒神

撰文: Heho健康
出版:更新: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已过,这天也是北半球日照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许多人以为夏至的日照时间最长,是最炎热的一天,但其实不然,小暑、大暑,才会逐渐达到气温高峰。

但夏至之后,因为气温逐渐转热,使得热性疾病逐渐变多。

散热醒神5穴位(按图了解 👇👇👇)

+8

1. 风池穴

- 位置:凹陷如池,又是风邪易侵扰的位置,故称“风池”,脑后两侧斜方肌旁凹陷处,约在耳垂齐平的位置。
- 功用:疏散风热,清头目,缓解头痛、头晕、改善不适。

2. 大椎穴

- 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处。
- 功用:去湿散热,中暑后可刮痧缓解不适。

预防中暑5大注意事项(按图了解 👇👇👇)

+8

相关文章:夏日运动|预防中暑不只补水!5大注意事项避开大太阳做好防晒

3. 百会穴

- 位置:头顶正中线前发际后5寸处,约当两耳尖直上头顶中央。
- 功用:疏通头部经气,有助于缓解头晕、疲劳。

4. 曲池穴

- 位置:弯曲手肘,位于手肘外侧的肘窝横纹尽头。
- 功用:清热退烧,疏邪热,调气血。

相关文章:饮水|短时间缺水可能出现宿便口臭浓黄尿!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够?👇👇👇

+5

5. 人中穴

- 位置:于鼻唇沟正中上1/3处。
- 功用:夏日昏沉时,用来醒神开窍的穴道。

夏至同时养心、养肺,健康一整年

在夏季时同时养心、养肺,早已实行久远。日常多补充水分、多吃清淡利水消热的食材,避免中暑,就是“夏养心”最佳方式;而传统在三伏天时,运用三伏贴冬病夏治、处理气喘等疾病,则是典型的“夏养肺”。

延伸阅读:

药物非失眠唯一解!10 原则助好眠

【本文获“Heho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