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发恶梦或是患病征兆 4条问题评估有否患创伤后遗症
发恶梦不少人以为是小事,以为瞓觉就无事,但原来也可能是病征,告诉你身体出了毛病!
反逃犯条例引起的风波持续至今多月,目睹的情景、亲身经历的事情,也令不少人情绪受牵动,有人甚至彻夜难眠,脑海中不停回想,又或从睡梦中惊醒?恶梦缠绕或梦到冲突场面?入睡时感内疚?不停扎醒?
别少看发恶梦这回事,其实发恶梦可能是患上创伤后遗症的征兆之一。以下4条问题,有助评估自己是否“受伤”了。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又称创伤后遗症。美国健康顾问Joelle Rabow Maletis 在2018年6月的TED 的演讲亦有提到PTSD。他说,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很多种创伤,有些伤痛能顺利复原且没有留下长期影响,但其实亦有数百万人是无法抹去那些伤痛的经历。简单来说,PTSD就是人们在在创伤后会受悲伤、失落、焦虑、罪恶感或愤怒等情绪困扰时,身体用来处理危险经历的生物机制。
有些人或以为人都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总不能一不开心就判断自己出毛病。但若发现情况严重,便不应轻视,便应立即寻找医生或专业人士协助。
若担心自己患有创伤后遗症,可尝试借以下自我体检评估自己患病的风险,并在有需要时寻找专业人士协助。
自我评估创伤后遗症患病风险(按图了解):
除此之外,大家亦可尝试再问自己以下四条问题,评估自己是否已有可能出现创伤后遗症的病征。
Q1. 失眠或发恶梦都是创伤后遗症的症状?
对大多数人来说,经历事件后的几天至两周内,他们的荷尔蒙量便会稳定下来,而且这些感受会随时间而渐渐消失,但对少数经历过创伤的人来说,问题却会于长时间仍然存在,就算有时会短暂消失,但在几个月后又再出现。有一理论就指出,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可能会持续触发“反击、逃跑、冻结不动”的反应,同时会降低整体的大脑功能运作,导致不同负面的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可以分为三类:
1. 侵入性思维:你有没有发恶梦?出现闪回现象?
患者会不断发生闪回及以为自己仍活在创伤事件中。这种情况会透过日间的闪回及晚间发恶梦时出现。这种情况会令患者感到自己仍真实地再度活在创伤事件中,令他们的脑海再度感到恐惧,甚至连声音、气味与痛楚都历历在目(例如,嗅到焚烧的味道,就可能勾起于火灾时,被困在房内的记忆)。
2. 逃避:避免提起创伤的人、事、物?
对患者来说,每次重温事件便会令他们感不安,因此他们会刻意令自己分心,例如故意令自己显得忙碌,令自己没有空闲的时间。他们亦会逃避所有能令自己想起创伤的事件的人和物,尽量也不提及创伤事件。
患者在这种状况下,可能会将伤痛的感觉扮成已痊愈一样,把伤痛的情绪处理成麻木及失去了感觉一样,甚至会逐渐疏远别人,或减少与人沟通,亦因此令身边的朋友或同事感到难以与患者相处。
3. 过度警觉:有没有难以入眠及容意发怒?
患者会长期处于戒备状态,从而避开危机;他们亦时刻处于过度警觉状况,不能放松自己,也常感到焦虑和难以入睡。周边的人会感觉到患者容易恼怒及容易过度焦虑。
上述三点虽然不一定全在患者身上出现,而且每个人的感受程度和强度也不尽相同,但当令人困扰或伤心的问题持续了超过一个月,通常都会诊断出是患有PTSD。
Q2. 为何会患上PTSD?
当大脑处理一些严峻的考验如:﹙按图了解﹚
这些事件可能会带来危险和无助的感觉,继而触发大脑的警报系统,引起“反击、逃跑、冻结不动”的反应﹙Fight、Flight、Freeze﹚。当这警报响起时,下视丘、脑垂体以及肾上线系统,就会合作发送讯号予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些讯号会造成一连串化学反应,人们的心跳会加速、呼吸会加快、肌肉会绷紧,即使危机解除后,压力荷尔蒙逐渐上升的状况可能会持续数日,造成紧张不安的感觉、发恶梦、以及其他症状。
Q3. 是否每个人都会在创伤事件后产生PTSD?
不是的。但差不多每一个也会有因创伤后出现压力征状,而且通常会维持大约一个月左右。通常很多人于创伤事后之后约数星期内,会慢慢接受所遇到的经历,压力的征状也会逐渐消失,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幸运,因为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会面对压力征状持续下去的情况,彷如在创伤过程中停滞不前一样。创伤后的压力,虽然很普通,但若持续的话,便会形PTSD了。
Q4. PTSD 可以治愈吗?
PTSD 一直被称为 “隐藏的伤口”,因为它发生时并不会有外在的身体征兆,但就算它是一种看不见的病症,也不表示它就必须是沉默的病症。而且这病不是个人缺陷,是可以治疗的疾病。若怀疑自己患有PTSD,你应这样做:
.第一步是要找一位心理健康专家为你做评估:引导你取得更多这方面的资源。
. 心理治疗:协助病人更了解他们的触发因子。
.药物:令症状较受控。
.自我治疗:如正念和规律运动。
如果你注意到朋友或家人 有 PTSD 的征兆,该怎么办?社会支持、接纳,以及同理心,都是协助和复元的关键。让他们知道,你相信他们所说的体验和感受,且你并不怪罪他们的那些反应。若他们愿意敞开自我,鼓励他们去寻求评估和治疗。
求助网站和热线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热线 : 23892222
医院管理局精神健康专线 : 24667350
东华三院芷若园热线︰18281
撒玛利亚会热线︰28960000
社会福利署热线︰23432255
生命热线 : 238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