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特稿.九|“武统”从选择题变必答题 两岸推倒后如何重来
导言:北戴河会议之后,中国正式进入二十大的政治周期。回看过去十年,从十八大到二十大,不管是放在改革开放的周期中,还是中共百年的周期中,都是极为关键的十年。过去十年,不仅中共领导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从高速度转入中低速并成为新常态,滴滴、电子支付等平台经济亦将中国正式带入科技变革周期和互联网时代,社会层面思潮涌动,中国人的世界观变得不同以往,小粉红崛起成为最具标识性的现象,平视世界的一代抱持著对中共和中国的信心与自信登上舞台。当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后,中国之变以及中国可以在国际场域发挥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在二十大前,《香港01》推出“十年总结”系列特稿,以期更好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此为系列特稿第九篇。
在美台联手挑衅下,两岸关系在中共二十大前夕,迎来了以“围台”军演为序曲的“地动山摇”。北京常态化对台军演的进行式,固然是当下各界揣摩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最大热点,但回顾中共十八大以来的过去十年,伴随台湾问题一步步国际化以及台湾自我身份认同的加强,北京今日对台采取进迫式军事行动,事出有因,却也终不离势,反映两岸关系近十年发展的最大变化:“武统”从一道选择题变成一道必答题的现实。
在蔡英文政府2016年上台前,中国大陆虽然一直未有放弃对台动武的选项,但两岸之间存在“共同底线”,北京方面始终怀抱融合心志、寄希望于两岸和平统一,从两岸恰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到2015年两岸领导人举行开创历史的“习马会”,一连串和平互动的进展给了外界不少想像。然而,待蔡英文上台后,矢口不认九二共识成为硬伤,致两岸关系急转直下。蔡英文政府死死否定“一个中国”、只认定义不明的现状维持,明显不足支撑两岸政治互信基础大厦,曾经“共同底线”被片面跨越的结果,加剧了北京对台“主场统一”的手段,以及对于已被认定为“台独”的民进党政府重手打击。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常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容两岸经济地貌变化,但任人都无法预料,两岸关系紧张态势,在过去短短十年间,业从社会、经贸紧密互赖可期、促成历史性时刻的两岸领导人会面,竟峰回路转,180度翻转到今日的军情骤变。两岸关系“十年海东,十年海西”何以至此?
“太阳花”压倒“中国风”
回顾2012年台湾总统大选,彼时竞选连任的马英九与初试大选啼声的蔡英文捉对厮杀,“马上蔡下”的结果被视为台湾选民就两岸和平发展路线投下信任票,马蔡二人早先于2010年交锋的ECFA大辩论,更是为定锚指标。马英九当时认为贸易协议将增加台湾对陆出口并降低失业率;蔡英文则表示协议迫使台湾开放中国大陆廉价出口产品,大陆贸易入侵将冲击台湾产业,且将促使台湾在两岸关系失去独立性。化约二人的对陆思维差异,基本呈现马英九主张“透过中国走向世界”建设台湾经济,以及蔡英文反其道而行,倡言让台湾“从世界走向中国大陆”,结果是马英九当年以51%得票率顺利连任,“中国风”压倒一切。
然而,就在两岸经贸互融一片向好,ECFA签了、落实了、马英九胜选连任了、陆客陆生都来了之后,台湾虽显著受惠两岸交往的“人民币红利”,但社会内部的“恐中”焦虑也于焉滋长酝酿。历经数波“土地正义”旗号的都更争议案、洪仲秋事件挫伤马政权在前,2014年3月18日爆发以反《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号角的“太阳花学运”,则是在“反者”多元,且目标对象明显定于执政的国民党与马政府的情况下,成功动员了反程序正义、反自由贸易、反中、反马等各路立场一同“造反”;反中自然成为其中的构成,而台独又相伴于反中而生。在“造反”的旗帜底下,声援的群众系广义集结了对中不信任、捍卫台湾主体、反中、支持台湾独立等程度不一的否定中国立场,也早一步奏响2016年国民党“注定”下野、蔡英文改朝的序曲;稍晚在2015年11月举行的“习马会”,虽在马英九下台前临门一闪、轰动一时,事后看来却也不足以续下曾经两岸共好的时光,反倒更像是两岸关系的一记句点预告、高潮后的必然回落。
遥想彼时马英九政权声望摇摇欲坠,国民党下野成局,两岸官方倏忽确认两岸领导人将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来(66年)在新加坡举行首度会见,消息一时间振奋中外。彼时的双方虽未签署协议或发布共同声明,主要就和平的两岸关系交换意见,但在会面身份的安排上,分别以“大陆领导人”与“台湾领导人”碰头,并以“先生”互称,已足成就两岸关系史上最大且最具象征性的突破互动,同时也明确体现北京对台善意极大化的可能性:根据北京官方所述,“(习马会)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解决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显示在政治条件许可下,北京有能也愿意满足台湾政府念兹在兹的实质对等与尊严问题。
奈何“两岸是打断骨头连著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坚持九二共识、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出自习近平在“习马会”的现场致词,纵然民族情感饱满呼唤,传到历经民进党炒作台湾主体意识甚久的台湾社会耳里,已未能激起太多凡响,反映中国大陆对台打“民族认同牌”的效力越显薄弱。
原因无他,囿于两岸长年分治的现实,又台湾人在经历数十年政党意识形态改写、摧残,以及诸多的与陆交往建立在唯利是图的基础已成惯性,终于让两岸往来的矛盾在互视中益发显见,例如“我视你为同胞,你把我当钱包”的段子流行一时。虽马英九政权极力营造两岸和平共融、共好的环境,但潜藏在两岸互动里层的台湾人民族归心、不趋利造就,甚至衍生一帮两岸买办份子等问题,在两岸情势向好的荣光下,从来未被当局正视并妥善解决,这是尽管两岸能以“习马会”创造历史,却难以续写历史的深层远因。
事情正在起变化
后见之明,2016年台美政府继相政党轮替,结构性改写了此后了中美与两岸关系。某种程度来说,国际政治格局在美国视中国崛起为霸权挑战伊始,便结构决定了台海今日的难以平静,两岸关系在过去短短十年颠覆彻底,台湾内部台独势力霸屏引导政治议题总归只能是小气候因素,美国与台湾同在2016年换党操作,同声沆瀣“反中”旋律,才是扭逆重构原有中美台三边稳定关系大气候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是美国从特朗普(Donald Trump)到拜登(Joe Biden)政府连贯对北京祭出贸易战手段、接续不现实的脱勾想像企图重唤国内政治能量,打起“台湾牌”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台湾在蔡英文政府2018年地方选举大败后,摇身一变“反中”急先锋,并趁香港反修例事件大啖“人血馒头”以满足大选需求,两岸关系自此从2016年蔡英文上任初始一度的冷静,遁至全方面的热抗迄今。
固然中国大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存在了更积极性的愿景擘画,举手投足于国际、于两岸也更显自信,但这并不足以令北京背上颠覆秩序的黑锅——以中美台三边关系发展而言,片面撩拨既存秩序、挑战一中原则的行动者,反而是美台一造,北京种种“后发”的本质意义,反而是为相对被动。
回首习近平治下的对台攻略,事实上也曾给两岸留下宽松的交往空间与和统时间,从马英九执政起算,大陆对台“让利”之慨不在话下,北京回应蔡英文首任就职演说,最初也以“未完成的答卷”为两岸的“未竟之业”留下了一扇机会之窗。更别提在蔡英文初上任的2016年6月,台湾也顺利以观察员身分“继续”受邀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足以见得北京对蔡英文政府的“善意”也曾经不变。
从冷战到热战
然而,相对在蔡英文执政前,中国大陆各省书记、省长鱼贯走访台湾怡然自得,各式针对台湾农渔产品的契作不断,辅以陆客大举赴台观光不仅提振台湾消费,也相当程度助益两岸民间相互理解,孰料今昔对比已是明日黄花。扼要摘述蔡英文两任的对陆作为,一路探底实具两阶段特征:第一阶段当属2016年至2018年,消极经营,消磨善意;第二阶段则自2019年迄今,积极反中,对立仇恨。
首先,抽象概括蔡英文初上任的前两年,基本持走“新四不”(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也不会走回对抗老路)消极应对两岸关系,消极的意义在于蔡英文窃以为“维持现状”足以守恒两岸关系,故而不思突破与进取。尽管其自始至终自认在两岸关系上“不逾矩”,但否认两岸互信基础的九二共识到底,难谓善意不变。
对待北京官方如此,民共交流难砌,另在应对大陆民间对台印象的经营上,蔡英文政府也纰漏百出。早在“太阳花学运”期间民进党众种种反中、贬抑陆客陈词早已令大陆民间不耐,曾经的宝岛印象蒙尘。待执政后,一连串如2016年7月发生的辽宁陆客团火烧车惨案,蔡英文不尽人常,仅致罹难台湾导游挽联,却未亲至20多位陆客罹难者灵堂致意,渠等蔡英文政府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在在挫伤大陆民间对台情感之例,在过去短短几年“族繁不及备载”。尤其相伴蔡政府频对“台日友好”送秋波,无形加剧了对日对陆经营厚此薄彼的心理刺激,也埋下近年大陆舆论好议“武统”的愤怒种子。
其次,民进党政府在2018年底的地方选举大败后,画风丕变,“直接不演了”,开始以“反中”为己集气的两岸冲突阶段。蔡英文消极声明两年有余的“维持现状、善意不变”,终于在2019年出陈“中华民国台湾”的莫须有自称后烟消云散。“中华民国台湾”论调一出,即被各界解读“两国论”延伸,系将台湾认同和中华民国认同杂揉为同一认同,外延得出“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和“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结论,蔡政府随后将两者相互转换和运用于内政与外交场合,常见发布在官方正式谈话、新闻以及文件上,挨讽“台独寄生中华民国”转生。
同年,习近平则在“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政大业底下,于两岸关系转守为攻,抛出“习五条”的对台谈话,首度提出积极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倡议在“九二共识、反台独”的基础上,进行两岸的民主协商、政治谈判,既为九二共识新增“谋求国家统一”内涵,也警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然而,“两制台湾方案”在民进党政府借力使力下,遂将九二共识打成一国两制,九二共识就此在台湾被黑化,致国民党阵营同统派一蹶不振,惨败2020年台湾大选。
整理2019年迄今的两岸冲突好发期间,蔡英文政府巧藉香港反修例期间吃尽港人豆腐、以民主为名挟美日大行“反中”、发扬台湾问题国际化的种种挑衅接踵而来,渠等都促使北京只得开启技术性限缩两岸民间观光、刁两岸企业经贸与联合外交迫台等行动,致曾经向好的两岸关系流于一片沧海桑田——民共双方短暂两年冷静不互动的情况,从此被尖锐指责、乃至北京常态性军事掠台、提列“台独顽固份子”清单等对抗鲜明作为取代。
尔今,台海军情骤变来得如此突然,多数台湾人皆不料解放军飞弹飞越台湾这等事件,竟提前发生在2022年,台湾人偏安梦醒反映的,是台湾社会无意识过去数年蔡英文政府如何联手美国罔顾对现状的尊重、对北京政治主张与底限进行无底试探,终于北京官方在大陆民间友台风情也不再之后,官民取得高度共识:此风不可长,必要强压。于是乎,大陆对台始见“由文入武”,乃至“武统”声量喧嚣几度,都明示暗示两岸关系“十年海东、十年海西”,曾经对台留有余地的和统能量渐失,反而是武统到达了新的隘口。
对台“主场统一”明确化
综观台湾的两岸关系研究向来惯称大陆对台政策“软的更软、硬的更硬”,今昔对比,表面上北京对台软硬兼施未有变化,但操作内涵却已有显著不同。
在北京官方推动两岸社会往来面向上,由“客场统一”转向“主场统一”,可以是区别习近平时代与过去胡锦涛主政期间对台“让利”思维的最大转变。同为“让利”而下,昔日大陆对台工作如“三中一青”(中小企业、中低收入、中南部以及青年)与“一代一线”(年青一代、基层一线)今日成色不再,单方面、“入台式”的对台交流让利模式被新型态的“出台式”、“虹吸式”融陆政策所取代。举凡2018年出台“惠台31条措施”、2019年“惠台26条措施”,以及族繁不及备载的地方惠台措施昭告,万变不离其宗指向的都是入陆与融陆发展,为绑定台人个人利益与在陆发展息息相关,在大陆“主场”行融台统一进行式。评价千奇惠台措施撩目,既可谓“软的更软”,也可谓北京对台更趋主动掏空与愿者上钩,软中更硬。
与此同时,在出手台独势力打击作为上,断交潮、解放军机常规绕台、对台独轮番隔空强硬喊话、暂停陆客赴台、退出金马奖等动作不断,以至于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武统台湾”又成为被聚焦和想像的一大热点。
“围台”军演占据新高地
事到如今,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执意访台,弃美国政府信守“一中原则”承诺与印太区域稳定与安全不顾,对民进党政府的台独梦寐释放不正当讯息,华府以行动表现对北京高度挑衅的恶意已毋庸置疑。
对此,北京回应高调、迅雷且“独当一面”发动“围台”的军事行动,虽一时间片面遭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指责营造区域紧张的非议,但业随时序与情势而下,军事行动证明北京在佩洛西访台前的“豪语不假”,海内外如今已无人怀疑北京在台湾问题“反介入”与“区域拒止”意志上的决心。相较各国只能发表声明、停留口头对台海安全与现状维持的政治呼告,穷尽所能后穷途匕见,北京实则以具体行动替自己占据了新的高地——明面上,解放军正以进迫式的军演行动惩戒台湾,实处仍是针对美国而来,除了对美国政府掏空“一中原则”却敢做不敢当的虚伪给予棒喝,也一定程度表露解放军近年重视起抗击美国的手段与重心,“有所作为”。
北京给美台“上课”
昔日毛泽东曾云“风物长宜放眼量”,既足以为今日北京种种的谋定后动下最佳注解,同时也明白给美国、给台湾,乃至给其他旁观国家上了一课:但凡涉及国家权力之争与攸关中国核心利益所在,所有的赛局从来不是单场淘汰,而是一场接续一场的多重博弈。
相对于佩洛西访台前,中美竞搏“胆小鬼赛局”,待佩洛西当真降落台北,美台松一口气的同时,还留有“笑北京不敢”的自我满足心理,台北当晚的“一夜狂欢”足以说明一切。然而,待大陆官方正令对台湾周边实行史无前例、高强度的军事威摄行动后,外界才逐渐明了,北京彼时与其是被动接受美国联手台湾做些什么、看似被逼到没有退路,随后的所有迫台、围台行动更有反衬意义,表明了北京在佩洛西访台钉钉前,更像是在坐等美台如何联袂“作死”,以好引蛇出洞,大乱大治。
奈何台湾过度迷信佩洛西身后代表的美国国内反中势力,才鬼迷心窍般,用赌上一把的心态、种下荒唐,得出今日得独自应对大陆军力摄台的苦果。
守旧的台湾如何应对创新的北京?
再将时间拉回现在,回顾在解放军雷厉风行操演“围台”军演之际,大陆央视总台旗下媒体“玉渊谭天”8月7日曾发表文章,罗列解放军今次对台“全要素”军演共缔造“十大突破”,当中的每一项都值得台湾枕戈待旦;尤其在台湾西南部的演习区域,距离台湾最近仅20公里,以解放军机歼-20的飞行速度,抵台只需要再20秒……。
不论从美中台三边关系的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与外交层面评价,两岸之间已经几乎推倒了此前所有的共识与既有底线,擅长对内预售恐惧的民进党政府,面对北京对台军事演习的“骤变”,哪怕心知肚明“武统”迫近、美国承诺无力,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大事化小,甚至连飞弹飞越台湾上空这等大事,对外仍以不影响民心士气为由,继续若无其事度日。可以说,当曾经条条块块安排两岸稳定的秩序被美台一手打破、迫使北京出军事重手,乃至国台办8月10日新抛台湾问题白皮书,被一夕推倒的两岸关系如何重来?或者能否重来?渠等问题正直接逼问台北回答。
现阶段的台湾一众或许还无法想像那是怎样的光景,甚多还在震惊两岸关系何以至此的不解之中。因为在两岸关系以及未来定位上,台湾内部的思维依然守旧万分,留有冷战天朝未梦醒的意识形态偏执,还在期待民主理念同盟加持、等待八国联军式的历史叙事再次开页北京。
然而,台湾除了在理解国际局势与意识形态斗争方面表现守旧外,在两岸关系问题上,也依旧陈腐不堪,还独自留白在统与独、不统与不独间纠结窒碍,其中有台湾内部政党斗争成份使然,也有无力承认两岸实力对比日益悬殊后的逃避心理造就,终于谱成台湾朝野最大的共识:不敢独,却也不甘不愿面对统。
但对于北京而言,两岸关系以及未来定位从来都在“按步走”,诸如“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国家发展进步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台独分裂势力抗拒统一不会得逞”,以及“外部势力阻碍中国完全统一必遭失败”等“统一进程”布建,清楚载明在最新出炉的台湾问题白皮书,可见一斑。
类似的自信,也在2019年习近平首度提出“两制台湾方案”可以见得,彼时台湾朝野竞相争执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的文字迷障,自陷死局,全然忽略“两制台湾方案”的方案,代表北京对台预示的制度设计,相当程度预告北京打算如何善治台湾问题的安排。
说白了,历经过去十年的两岸关系发展,北京的目光早就跳过了统一台湾,到了统一后的谋划。诸如习近平提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大陆国台办数度对台铺陈“统一后”,都具有北京积极解决台湾问题与谋划“统一后”制度安排的现实意义。对比台北的逃避统,北京业已从“如何统”跨越到了“统一后”,两者在两岸关系的能动性高下立判。
前方高能 北京后发先至
是以,历经“佩洛西之劫”的两岸关系,短时间内注定得在“推倒重来”的状态下寻求新的阶段发展:过去先是在经贸民间来往层面加以限制,如今升高对立、衍生至政治军事层面,举凡推倒海峡中线“默契”、解放军机舰常态飞掠台湾领海领空线等,都具有一定象征性。
总的来说,评价北京近年逐步调整“主场统一”,后回敬佩洛西访台,突袭“围台”军演战术等行动,皆非无迹可寻。端看北京处理此前香港修例风波的节奏,便能得其做法脉络:不看朝夕,只看他朝。解放军如今自信且无忌惮遣军机舰越海峡中线,每天都有新突破、新亮点,十足对外预告,“演习尚未结束”,前方还有高能。今日种种,对于北京来说,必要先有美台“种前因、食后果”给出的机会,方有“后发先至”的灵活可言。至于两岸关系在推倒之后还能重来吗?就历史规律言之,必然会寻得一个新的平衡、新的常态。中国大陆目前多次谈到对台总体方略,习近平将如何作答武统这道必答题,或许二十大之后很快就会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