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磅推出到低调实施: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中国之变
今年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年之间,经由“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成功实施,中国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无论 C919大飞机、第六代战机还是新能源车、光伏发电、宇树机器人、DeepSeek,均是例证。在这背后,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行事逻辑,可以看出中国政治、经济政策所起到的作用。
时间回到2015年的全国“两会”,时任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查询公开资料可以发现,自此之后,为了推动“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李克强多次进行地方考察和多次召开座谈会。当时中国虽已经是世界工厂,但仍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产群体的消费需求。当时李克强多次提及老百姓出国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事例,开会部署促进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中国进行一场“品质革命”。
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明确表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为了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自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开始,中国无论政府层面还是媒体报道层面,都十分重视,凸显制造强国、发展创新科技的愿景。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的全国“两会”,李克强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一再强调“中国制造2025”规划。
比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先是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表示“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大工程,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后又在论述2018年政府工作时指出“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然而在2018年,由于中美贸易战爆发,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制造2025”视为威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调查报告,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曾参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前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表示,“美国政府多位高官无视世贸规则和客观事实,借贸易分歧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诋毁、攻击和妄加质疑,并对准其十大发展领域欲加征关税,明确表示要‘遏制’和‘延缓’中国高端科技领域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目的,就是提升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建设制造业强国,这是13亿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强烈意愿”。
关于美国遏制中国的用意,最近美国副总统万斯的言论恰好提供佐证。据万斯的描述,美国曾经错误推动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误把“产品制造与产品设计分开”,错误假设那些原本生产简单产品的较贫穷国家永远落后于美国,却不料随着较贫穷国家在价值链低端取得进步,开始在价值链高端迎头赶上。
这恰恰暴露美国一些精英的傲慢与自私。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美国一样有追求产业升级与科技进步的正当权利,同样应该像美国《独立宣言》所说的“人人生而平等”,幻想别的国家永远落后于美国并对后发国家的科技进行遏制是赤裸裸的不公。
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冲击下,中国开始转变策略,不再高调推进“中国制造2025”。从2019年全国“两会”开始,政府工作报告不再提及“中国制造2025”,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明显减少。不过这并未妨碍“中国制造2025”的实际实施,只不过从起初数年的隆重推进、高调宣传开始变为低调实施、少说多做。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是,“中国制造2025”的字眼虽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消失,但“中国制造2025”所包含的制造强国、科技创新依旧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
如今,经过十年的努力和坚持,“中国制造2025”已经给中国带来重大变化。2024年4月,《南华早报》通过资料数据梳理得出,过去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实现新能源汽车、讯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的超86%的目标。
同年9月,当时还不是美国国务卿、而是参议员的鲁比奥发布检视“中国制造2025”报告,认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10大产业中,电动车、能源与发电、造船、高铁等4大产业已经在全球占有领先地位,航空航天、生物科技、新材料、机器人与工具机械、半导体等5大产业取得相当实质的进展,唯有农业机械未达预期。
今年3月,以懂经济著称的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表示,经过十年努力,“中国制造2025 ”有了五大成就。一是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33%比重的存在,相较之下,2010年中国制造虽已是世界规模第一,但当时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为20%。二是中国产业链体系有了比较完善的发展,中国有唯一把全球大中小产业链600多项全覆盖的制造体系,其中有40%属于全球第一规模。
三是中国产品结构出现了趋势性的良好发展势头,2010年以前出口产品的70%以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2024年中国制造的总出口量比2010年翻了一番,而且90%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四是整个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24年加工贸易只占总进出口的20%不到,70%以上是一般贸易。五是中国制造并不是“闭门造车”,十年间引进的外资比上一个十年翻了一番,对外开放势头非常好。
可以说,经由“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中国制造业已经从中低端成功跃上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中国生产的产品已经具有全球竞争力,昔日那个遍地山寨产品的中国已经成为过去。不过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距离制造强国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中国依旧面临二十届三中全会所说的“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的现实困境。“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制造2025”只是十年行动纲领,今后中国的制造强国之路仍需进行持之以恒的努力。
然而,通过“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实施和十年坚持,可以看出中国具有长期主义的面向,可以看出中国所追求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所探索出的有益经验。今后中国在推进制造强国的路上,只要进一步探索政府和市场的各自合理角色,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保持清醒和理性,持之以恒,相信会取得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