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十年】 “铁皮小镇”成那曲物流中心 藏族牧民的变与不变
谈到西藏变化,不得不提那曲。那曲旧称黑河,在中共解放西藏之初,那曲只有区区十多个帐篷与几十个驻军铁皮房,故曾被称为“铁皮小镇”。及至青藏铁路通车,那曲改变可谓翻天覆地,人口从2006年的3万人翻了3倍,2015年有接近9万人;记者眼见之处,全是工地,工友、铲泥车、掘地机尽在水泥路边,毫不夸张。
没青藏铁路 没那曲物流中心
通车10年,这个海拔4620米的小城,除成为藏北最重要的虫草交易中心,也悄然变成藏北最大物流中心。那曲先天地理条件优越,是西藏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与货物集散中心——从青海到拉萨,那曲与远在千里的格尔木并称最大的物流中心,可谓拉萨的北大门。然而,在青藏铁路通车前,那曲的区域优势不能彰显。西藏有句老话,“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记者在往那曲路上尽是黄山绿山,但只是区区一晚,回程之时已成雪山。夏天姑且变化如此巨大,冬天的那曲更会冷至零下二十几度,天气恶劣,除火车外没有车能有把握照常运作——可以说,没有青藏铁路就没有那曲物流中心。在路经那曲时,记者一行人在一个名曰桑雄乡的地方停下休息,此处正是被那曲“辐射式”改变生活形态之典型。桑雄乡位处大路旁边,一栋栋白墙矮房,有的是茶馆、有的是杂货店、有的卖酸奶,茶馆老板娘央措吉跟记者表示,这几年愈来愈多人往来那曲,常常有人路经此处问他们有没有卖酸奶,久而久之,桑雄牧民就卖起酸奶、经营茶馆——然而,对央措吉与其他牧民来说,“生意”充其量只是副业,牧牛养羊才是他们本业。
“还是过着老样子的生活”
相对变动中的拉萨与那曲,当雄可算是万变中的不变——至少表面上。当雄在藏语中意为“挑选的牧地”,往当雄路上,尽是一台台大卡车与大汗淋漓的“地盘佬”,一个个工地与砂石场缓缓经过,崇山峻岭与之相映成趣。表面上,通车后对牧民生活并无太大改变,城镇发展相对缓慢,牛羊铁路“河水不犯井水”,环境亦无大变,牧民生活一如以往——纵使几年前政府规定牧民要以铁丝网或围栏圈定草场,不得擅自越界,如今已很少看到逐水草而居的放牧人。路上,记者一行人刚好在牧人关篱笆前“闯进”龙仁乡某草场;甫下车,一阵浓烈的牛粪味与青草香迎面扑鼻。拉萨以外的藏人大多热情,男主人多杰、女主人白吉邀记者到家里喝酥油茶;白吉说对上一次有外人到家里已是3年多前,有些孩子还没出世。在当雄这边,多杰一家可算中产,养着7、80头牛羊,住在这片一望无际的草原当中。
读书固然好 继承畜牧更重要
多杰一边抽着烟,一边跟记者说,通车以后除了放羊要绕路、多了大货车经过外,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还是过着老样子的生活” — 赶羊放牛,剪羊毛、编牦牛毛、造酸奶换青稞(青稞是一种西藏常见的农作物,既可磨成粉作主食,亦可酿酒,味美甘香)、堆牛粪生火煮食,所谓“出远门”也就是到县城换换小钱买买烟--生活如一,他们一家十几口自然也是没有坐过青藏铁路。
难得有外人入屋,多杰的儿郎们甚是兴奋,向着身穿绿色大衣的记者用普通话唱着“我是大西瓜,我是大西瓜”,嘻嘻哈哈围着摄影记者逗玩。这几个叫次仁达吉、丹增康珠的孩子,普通话比记者来得标准--多杰表示“孩子要上学是国家规定,学汉语也是国家规定,但念完还得要回来放牧,草场要有人继承嘛。”记者在进藏前,以为牧民一般也会争取孩子多念点书,以图知识改变命运。但在路上接触到不少牧民,首先他们一点也不穷,除了因为国家每年也有不同名目的补贴外,更重要是牧人们基本上仍是自给自足。对龙仁乡的多杰、那曲的金巴、当雄的吉姆而言,有的认为孩子读书是为了“应付国家”,有的认为孩子上学就少了人手看顾牛羊,有的觉得读书认字毕竟是好事,但他们认为,孩子长大后还是要继承衣钵,日子还是这样理所当然。多杰没有坐过铁路,那曲的金巴与当雄的吉姆也没有去过拉萨,但他们将来的孩子呢?纵使铁路之于多杰一家,目前似乎没有意义,但数字上的改变早晚会体现在他们生活当中——当雄县于2015年参与旅游运输人数为141人,是2006年的5倍;GDP从2006年为3.31亿元翻至2015年的12.86亿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谁又说得准十多廿年后的西藏会如何?新一代的年轻藏人又会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