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十年】西藏传统与现代之间 “习惯了这种生活怎能回去?”

撰文: 黄俊杰
出版:更新:

“什么是现代化?”“就是生活方便啊,现在拉萨有肯德基,到处有冷气也能上网,都是高楼大厦交通又比以前方便很多,跟其他大城市都差不多了。”西藏之行,与来自林芝的导游次央相处了好些日子,她对记者提过最多的单词就是“现代化”。记者在拉萨接触了一些当地居民,他们对“现代化”又或物质文明,跟次央的看法似乎也颇为类似。到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西藏将如何走下去?撰文:黄俊杰摄影:罗君豪

青藏铁路通车十年,拉萨与其他国内大城市变得越来越似。
苦寒西藏,孕育出对大自然崇敬与恐惧的藏传佛教。
拉萨新城区的新楼盘一如其他大城市。

回不到过去的现代化生活

“拉萨废气很多不是吗,到处也是城市垃圾,路上也看到环境也被破坏不是吗?”“环境是要保护,我们藏族的佛教讲与自然共处,与现在的什么永续发展也是一样的,我们的传统跟现代化没有冲突啊。”次央回答记者说。

“可能是没有矛盾,但事实上看到通车之后人愈来愈多,人愈多就愈要发展,愈发展就会破坏环境,像路上看到的城市垃圾、废气……如果要你选,你要现在的生活还是回到过去?”次央想了一想,道:“不要为难我嘛,都习惯了这种生活怎么能回去?”

王力雄在《天葬》一书中,有着这样的一段描述:“今天的西藏给人十分矛盾的印象:一方面拉萨那样的城市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出现了交通堵塞、空气污染、城市垃圾那类世界性的现代问题,圣城风貌已日益消隐进古代记忆;另一方面,在广阔的农村牧场,人们的生活千年不变,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品,干一样的活,去掉墙上挂的毛泽东像,时光似乎对他们没起作用。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现象哪里都有,并不奇怪,但是在其他地方总有一个主流,传统一端被逐步瓦解,最终的趋势是被现代化融合。而西藏却不是这样,现代部分与传统部分各自独立,分道扬镳,二者几乎是互不相关的两个世界,随着现代一端的发展,二者彼此的距离愈来愈远。”

【按此了解更多-青藏铁路通车十周年专页】

在拉萨,外来人口以四川人居多。
记者访藏,体会了传统与现代的拉扯矛盾。

人口10年增15% 塞车常见

记者走访西藏,体会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拉扯矛盾。甫到拉萨,记者与司机磊哥会合。30岁的他,曾在广东国企打工,过着“铁饭碗”生活。“一个月薪水一万多元(人民币.下同),加上灰色收入差不多有两万;但时间久了觉得这样不太对劲,咱们大城市人际关系很复杂,又不想这样就一辈子,加上储了好些钱,就跑来西藏了。”

天路打通后,进藏不再难于上青天,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安全成本大大降低,商人、旅客、工友与求道者从四方八面涌进西藏,各取所需,西藏常住人口亦从2006年的281万人升至2015年的324万人,升了15%。磊哥4年多前孤身走到西藏,先是搞起客栈生意,但“损手”廿多万离场,后来搞起包车生意,直到现今。据磊哥说法,当初来拉萨基本上不会塞车,但如今在繁忙时间塞个1、2小时却是家常便饭;记者分别从那曲、日喀则回来时,亦是塞过1、2小时,此话不假——拉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正在改变。

西藏各处皆有醒目政府宣传海报。
青藏铁路斩开的不仅是藩篱,还有偏见。

圣城中的五星级影院从贡嘎机场到拉萨市中心要一小时,高速公路旁尽是黄山绿地,牛羊蓝天并举,一支支挂有五星红旗的太阳能街灯耸立大路两旁;及至拉萨外围的悟桐新城区,尽是火热待建的高楼大厦,“五星级影院”、“五星级酒店”等工地牌匾映入眼帘,尽管除了广告有“圣城”两字,这些项目似乎与圣城扯不上多少关系。

“这几年拉萨变化好大,是好也是不好。赚钱容易了,外地人也愈来愈多,但我不是想来赚钱啊;而且新城区那边的房子也炒到一万多一平(平方米),买不起啊,呵呵。”磊哥笑说。

确实,如果路上招牌不是汉文藏文并用,还有甫到埗就出现的高原反应,实在不知自己已身处圣城当中。除去路上身穿藏服,向游人兜售佛珠与向路人化缘的苦行僧外;拉萨面貌如今已是跟其他国内大城市愈走愈近,人车争路、喧嚣热闹,既是世俗,又是活力十足;在距离布达拉宫3公里左右、不到15分钟车程的太阳岛,更是各式娱乐场所林立。

此情此景,让记者想起动物园。
生命与生命的交集就是生命。

川人涌入 拉萨GDP升三倍

1965年中共成立西藏自治区之时,拉萨市区只有6条道路,主城只有区区3平方公里,但如今市中心面积已扩展544平方公里;通车10年后,拉萨市GDP更是由102亿元升至2015年的389亿元——拉萨到处也能看到棚架,“地盘佬”就在这晚上8时仍是阳光普照的圣城辛勤工作。

在拉萨,外来人口以四川人居多,当中从事建造业的几乎全是四川人,住在客栈,在拉萨找房子的周老兄正是其中之一。“在四川生活比较难,所以四川人一般都会往外跑”,就在这十年八载,愈来愈多四川人涌到西藏,除了到处都有的藏餐与兰州拉面外,西藏各处几乎都可找到川菜馆。“拉萨机会多,所以我们就来了。”周老兄一家三口就这样来到了西藏。

西藏是国家重点援助地区,每年从中央到各省也会“揼水、派人”援助西藏;在青藏铁路通车后,人与货也运转起来,进藏之路可谓坦平,商业活动勃兴、来自各地的游人来到西藏;西藏政府近年力求财政自主,亦不断吸引资金发展西藏。藏人补贴多,记者问作为汉人的磊哥,会否妒忌藏人福利?磊兄答道:“虽然说我不是来赚钱,早晚也要回老家(河北),但如果说国家没有补贴西藏,藏族没有这么多的补贴,我们也没有来过活的机会和条件啊。”

人民币在西藏寺庙从不缺席。
天路打通之后,进藏不再难于上青天。

工厂量产 手缝藏服渐罕见

纵使外来人多,拉萨的年轻藏人与汉人穿著无异,但拉萨毕竟仍是一个藏人为主的城市,街上自是有不少藏族服饰。然而,真正传统手工缝制的藏服在拉萨已是罕见——曾闻说藏人已不造藏服,记者跟店员求证,原来拉萨所卖的藏服十之七八也在工厂大批生产,缝制手工藏服的有不少反是汉人,造藏服的藏人已是不多。

“想不到拉萨会变成这样”

记者一行人来到全西藏最大的购物中心──神力时代广场。对比香港,神力时代广场大概就是阳春版的荃新天地,或是大一点的旺角中心;有连锁食肆、有金舖,亦有咖啡店,但最多的是正在装修的“吉舖”,商场内播着Beyond的《不再犹豫》、陈奕迅的《最佳损友》,也看到喇嘛在商场内一家叫“周六福”的珠宝店看金饰,实在让人有种时空错乱之感,全西藏唯一的肯德基也在此。

在旅程尾声之时,记者在小昭寺附近独自蹓跶,在这个与庙街相似的地方咖啡厅工作的藏族女生格桑聊起天来。格桑在高中毕业后去了广州闯荡,因厌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到拉萨——“想不到拉萨会变成这样”。所谓“这样”,是指“跟我生活过的大城市愈来愈像”,格桑直言“不想拉萨的藏族变得像城市人一样”。记者问格桑有没有后悔回到拉萨,格桑直言回来后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我喜欢交朋友。”格桑表示,愈来愈多各式各样的人来到拉萨,十分有趣,但如果拉萨变得像其他大城市一样,“又十分无趣”,要过都市生活的话“我不用留在拉萨”。然而,这毕竟只是格桑的想法,格桑表示,在拉萨生活的长辈,大多对拉萨的改变感到满意——城市变得比以前漂亮,也不影响他们转经(类似朝拜),有什么不好?

喇嘛在一家名曰“周六福”的珠宝店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