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十年】援藏政绩成官员升迁考核要素 中央地方齐“泵水”

撰文: 黄俊杰
出版:更新:
摄于文成公主剧场。凡有利民族团结的项目,国家用钱绝不手软。在2014年,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开幕;据报道,从剧场、园区到各种软件硬件,国家对此投资将近300亿元人民币。(罗君豪摄)

记者走访西藏,除了一直拉着翻译东问西问“札西是什么”、“什么是阿佳”外,还有不少让记者印象深刻之处──诸如西藏各处也在播Beyond,喇嘛行金舖用iPhone背LV,还有拉萨的“北京东路”、日喀则的“上海广场”与那曲的“浙江中学”等“穿越”路名,也让记者想起在台北“罗斯福路”念书的日子。

不同省市的“冠名赞助”

不过西藏这些“穿越路”,与台湾的“罗斯福路”,又或香港的北京道、上海街等源起不同──1994年起,西藏各县市皆有所属的“援藏对口单位”;援藏单位多为沿海较富庶省市,如拉萨之于北京与江苏、日喀则之于上海与山东、那曲之于浙江与辽宁等。各省市无偿承包西藏各种公共建设,西藏各处之重要建设大多也被不同省市“冠名赞助”,而这种“赞助”程度超出你我想像。实情是“援藏”既是政治任务,亦是升迁考绩的重要考量,所以各省市官员对此无不尽心尽力。

“援藏”从1965年9月中共成立西藏自治区始即已陆续开始,在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与30周年时,更祭出“43项援藏工程”与“62项援藏工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省市,几十年间一直为西藏无偿兴建西藏无力承担的各项工程,大者如青藏铁路,小者如布达拉宫广场、西藏图书馆、拉萨机场至市区的公路等等。

萝卜之外的“大棒”

“援藏”范畴众多,除财政补助与工程承包外,亦有所谓“援藏干部”──西藏苦寒,在毛泽东时期以革命热情号召汉人干部入藏;及至邓小平时期始,中共由革命型国家向“正常国家”转型,加上毛泽东时期建立的汉人队伍亦不断老化流失,造成西藏干部短缺,“无人进藏”情况愈发严重;在1994年“对口援藏”体制确立,“援藏干部”与“援藏工程”一样,成为中央摊派至地方的“硬任务”。

当然,中共治藏并非只有援助一类“萝卜”,还有“大棒”。2008年3.14拉萨骚乱后,中共对西藏的“大棒”也从“台下”放到“台面”,除了于各寺院建立“驻寺工作小组”,在寺庙周边设派出所,广驻武警与公安外,又为各寺僧人“建档”纪录,整肃寺庙系统。

【按此了解更多-青藏铁路通车十周年专页】

摄于西宁市内。青藏铁路横跨青海、西藏两省,西宁正是青海总站,发展迅速。西宁全市2010年人口220万,少数民族占57万,其中回族最多,占36万,藏族次之,有12万。(罗君豪摄)

政教分离政教合一的矛盾

今年4月,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同时也必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必须坚持政教分离,坚持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实施。在现代化社会,政教分离是理所当然的原则,然而西藏长期以来是政教合一的地方。对中共来说,如何理顺政教关系,无疑是个关乎西藏稳定的重要问题。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