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城重建|李基纪念医局改建住宅 御门.前料被高楼包围遮景观
【衙前围道/ 贾炳达道/九龙城街市重建】市区重建局今年5月,宣布启动九龙城“衙前围道/贾炳达道”发展计划。最新文件显示,屹立九龙城逾70年的李基纪念医局将不获保留,现址将会重建成41层高住宅大楼,而重建地盘范围内的4幢战前唐楼则只有3幢获保留,但有待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会否整幢保留,还是保留有价值的部份。
文件亦显示,未有纳入重建范围内、楼龄不足十年的私楼“御门.前”将会被新建的住宅大楼平台“U字型”环抱,并会被高近廿层的住宅包围,意味着,“御门.前”现时相对开扬的景观将会消失。翻查城规会资料,在接获的208份公众意见中,超过一半来自“御门.前”的法团和住户,批评拟议发展遮挡大厦景观,又忧虑拟议重建计划会令该区独有的“小泰国”和潮州文化瓦解。
规划署已表明支持重建方案,城规会明日(7日)将会开会讨论有关重建计划,预料很大机会“开绿灯”通过。
市建局提交到城规会的文件显示,“衙前围道/贾炳达道”重建计划将分为三个主要地盘,当中将重建成住宅的主地盘位处衙前塱道、衙前围道和南角道一带,包括现址为九龙城市政大楼一带的用地,将会以8倍地积比兴建住宅7幢住宅大楼,另会预留1倍地积比兴建非住宅建筑,换言之地积比合共为9倍,大楼高度介乎143米至160米,预料楼高38至41层,远超现时的3至8层高,意味着九龙城将大变天,多幢高楼大楼矗立。
新建住宅楼高近40层 U型包围御门.前
位于该地盘中心、2014年入伙的“御门.前”不会受今次重建计划影响,根据发展计划图,拟议发展住宅大楼的平台,楼高4层,将以U字型包围“御门.前”,而新建的大楼则楼高38层,较现时24层高的“御门.前”再高十多层,附近亦会有其他新建住宅,亦即“御.门前”的景观将会被大范围遮挡。
值得注意的是,今次重建项目是市建局首次实践“转移地积比”的发展概念,亦即利用邻近启德门户广场地皮的地积比,转移至现为九龙城市政大楼一带的主地盘,以兴建较高层的住宅大楼。城规会文件显示,拟重建成住宅的主地盘,政府土地占62%,仅38%属私人用地,而三个地盘合计,政府土地更占约71.67%,换言之,整个项目,私地只占28.3%。
铲平李基纪念医局 仅研保留基石和石碑
古物咨询委员会早前开会通过,不会对逾70年历史的“李基纪念医局”评级,令外界忧虑极具历史价值的医局将会被铲平。城规会文件显示,李基纪念医局现址,将会重建成住宅大楼,但会研究保留医局的基石和石碑等,以展示其历史价值,但最终方案仍有待研究。
贾炳达道公园将会划出6,600平方米土地,兴建新政府综合大楼,预料楼高14层,李基纪念医局、九龙城市政大楼和九龙城狮子会学生健康服务中心均会重置到该大楼,除了上述三项设施外,大楼亦会包括公共图书馆、康文署体育馆等,并会设有地库停车场。
保留三幢战前唐楼
另外,重建范围亦内有三幢战前唐楼,分别座落于衙前塱道36及38号、衙前塱道44及46号,以及衙前围道68号,市建局亦在文件中提到,计划将上述三幢唐楼保留,以维持九龙城地区的历史氛围,但暂未知会否将整幢建筑物保留,最终保育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包括建筑物的内部结构评估。至于同样属于战前建筑物的衙前塱道59号,文件则未有提及其未来去向。
▼5月27日 市建局公布启动九龙城重建项目▼
另外,市建局早前表示,会在主地盘的街道两旁提供商舖及街道活动,以加强“小街饮食文化区”的地方特色,而新政府综合大楼对面亦会设置市集广场。
衙前塱道、南角道行车路封闭变行人专用区
值得注意的是衙前塱道及南角道的行车路将被封闭,亦即如同利东街一样被“杀街”,文件显示该两条路将会变成至少18米阔的行人专用区,有关通道日后将会24小时开放予公众使用。
城规会就今次重建计划接获206份意见,当中至少118份为反对意见,占整体57%,主要来自“御门.前”的业主立案法团、住户和业主,以及长春社,包括批评现有重建方案将遮㓥“御门.前”和邻近住宅的景观、忧虑现有的邻舍和社区关系将会被瓦解,并促请市建局保留该区独有的“小泰国”和潮州文化;亦有意见不满市建局重施“杀街”的做法,并将公家道路变为私人道路,担心会加剧该区现时塞车的情况。
市建局随后补充指,在有关重建计划公布后,一直与“御门.前”业主立案法团及大厦居民保持紧密沟通,包括以书面及两次亲自会面听取住户的意见。当局又指,现时重建计划仍在规划阶段,考虑到“御门.前”的住户担心新建大楼会带来“包围感”,将会研究改善细节,包括在“御门.前”多个单位预留视觉和通风廊,并减低楼宇高度,以整体改善地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