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特首找数】还我理财哲学 善用公帑惠民
林郑月娥当年在竞选新政纲里高调提出“理财新哲学”,声称要以具“前瞻性”及“策略性”的理财方针把“取诸社会”的财政盈余“用诸社会”,具体而言包括了四方面:一是“把握机遇,投资未来”,二是“及时投放资源,防患于未然”,三是“有效运用财务措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四是“落实税务新方向,提升竞争力”。这套理念在她任内几份《施政报告》及《财政预算案》不时出现,可惜港府实际表现看来并未做到此点。
林郑月娥虽在回归前后有担任过几年库务职位,对于政府财政预算结构应有一定认知,可是具备这种经验却不代表她就真正懂得经济。正如不少评论所指出的,“理财新哲学”的内容本身没有多少新意,谈不上是什么“哲学”,甚至只属于一些老生常谈的普通公共理财常识。偏偏在港府走歪多年的财政方针之下,装腔作势、顺口开河大谈此等常识也能被她当成“理财新哲学”来宣传,更糟的是她近三年表现也没真能带领政府实践同一套话。
万亿储备继续水浸
截至本年3月为止,港府帐目在林郑任内始终维持着万亿港元以上储备,而且这个数字还未有计算外汇基金资产、独立营运基金、政府名下物业等其他“隐形”储备。另外,尽管本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导致财政开支暴增,但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早前估算来年3月香港仍能保有8,000多亿元财政储备。由此可见,本港公共财政依然处于非常稳健状态,绝对具备充足条件进一步扩大使用公帑来回馈市民。
况且比较其他国家、地区,香港财政储备亦处于极高的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最新资料,2019年香港计算黄金在内的财政储备在全球不同国家、地区里处于第八位,不计算黄金还会升上第六位;若将财政储备除以同年人口数字,香港高达58,789美元的人均储备更处于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瑞士的99,702美元。既然香港财政储备水平一直高于各国,那在今次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之下,港府理应更能放心增加运用公帑。
开支必须用得其所
另一方面,尽管港府近几年的公共财政开支确实有所增加,金额亦由2017-18年度的约5,000亿港元增至本年度预算的逾7,000亿港元,然而花钱多了并不等于用得其所——按照政策组别划分的话,港府在此期间投入卫生、基建、房屋方面的开支比例皆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三者占比分别由14%、17%和6.5%减至12.6%、10.2%和5%,然而它们刚好应该都属于比较具“前瞻性”的范畴。
而在过去两年,港府因应社会运动冲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推出许多短期纾困措施,当中不少更只针对个别受影响较深的行业,牵涉开支数额前后已逾千亿港元之多。当然,为了协助社会渡过当下难关,我们不会否定推行这些措施有其必要,但是港府亦要认清相关做法难以持久,必须将公共资源投放在更有长期效益的事情上,这样才是符合林郑月娥自己当初提出的“理财新哲学”。
其实回看特区历年财政,我们早就可以发现公共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占比最重的时期正是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前后,而这比例接着则是慢慢下降到2008年环球金融海啸再逐步回升,两次香港得以恢复也跟政府愿意利用财政资源投资振兴经济不无关系。现今境况正正与历史上的顶峰与升势时点相似,我们期望林郑月娥能在余下任期的《施政报告》及《财政预算案》落实她口中的“理财新哲学”,帮助香港社会再次渡过今番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