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特首找数】改善民生沦空谈 林郑须还香港人生活尊严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的参选政纲中,“关爱共融,改善民生”独占一章,矢言扶贫助弱,在安老、劳工、退休保障等多方面让香港人活得更有尊严。然而三年多过去,香港依然只是富者天堂,穷人地狱。由劳工权益到退休保障,民生政策沦为一纸空谈。
在预计于11月25日发表的《施政报告》,林郑月娥应还香港市民生活尊严。

香港看似繁华璀璨,但对于逾300万普通打工仔而言,他们看到的只是高昂的生活成本。楼价连续十年被评为世界最难负担,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不吃不喝十数年的积蓄。地铁票价占据三成打工仔半成净收入。当市民衣食住行也捉襟见肘,参选时高喊“改善民生”的林郑月娥,其政府仍以公帑资助盈利百亿的地铁,暂停推出一手楼空置税。“香港人是生存而非生活”是真实无比的慨叹。

生活成本高企 劳工营役度日

过去半年,疫情冲击经济,劳工权益的不足尤其突出。数以十万计市民被安排放无薪假甚至解雇,最低工资被资方反对上调,800亿元的保就业计划未能花得精准。林郑月娥在参选时曾承诺将根据标准工时委员会报告,找出适合香港社会和经济情况的工时政策方向。如今她的第四份施政报告公布在即,标准工时仍不见踪影。

她在今年1月也提出,增加劳工假期至与公众假期一样的日数。然而近日传媒报道指,政府原来打算花足足十年时间,才把法定劳工假由12天增至17天。这种白领与蓝领的“阶级之分”,没人能合理解释其存在的原因。另一种“阶级之分”存在于外判工友。政府虽在2019年修改外判招标评分比例,部分纾缓了外判工作“唯利是图”的弊端,但外判工作同工不同酬甚至可能被扣遣散费。为什么外判工应得的保障就是较少?没有人能解释。

同样不合理的是,市民勤恳完成半辈子工作生涯后,退休时却只能从强积金中获得一笔并不丰厚的退休金。强积金本身就要承受投资市场的风险,保障并非稳妥,而且这笔钱可能会被雇主抽取部分抵扣遣散费。林郑月娥在竞选政纲早承诺了会取消对冲安排,但相关法例工作至今仍在起草中,打工仔仍然未看到曙光。林郑在参选政纲中同样表示“积极跟进各项优化强积金的措施”,以“为退休人士提供更好的保障”,但至今只是推出了预设投资的懒人包组合,显然不能解决强积金的根本漏洞。

弱无所靠 老无所依

以上所说,还只是那些没甚么大意外的生活。如果家中有残障人士,日子就更加艰难。曾任社会福利署署长的林郑月娥虽然在参选政纲多次提及“扶弱”,但严重弱智人士宿舍的轮候时间愈来愈长,三年间已由126个月上升到178个月,即是接近15年的时间。家中若有长者需要人照顾,更面临两个难题:选择虐老案频现的私人养老院,或者轮候津助及合约院舍,而后者平均轮候时间达3.5年,去年轮候期间去世的长者更逾7,000人,数字在创新高。

对于锦衣玉食的政府官员,或许以为宿位轮候时间、安老院舍面积标准等只是政策文件上的数字。但背后其实充满了煎熬和血泪,是一宗又一宗的家庭惨剧。才两个月前,一名21岁智障青年从特殊学校毕业回家后遭母亲亲手勒死。前年3月,一名52岁外婆勒毙患有过度活跃症的6岁男孙。这些事情往往引起一轮社会关注,但政府从未解决根本的结构性问题。

让市民的生活有基本的尊严,是为官者最基本的责任。更何况香港并非没有资源,只是政府没有合理分配,以致库房水浸、富者奢华,但广大基层潦倒不堪。林郑月娥将发表其特首生涯的第四份《施政报告》,我们必须问标准工时、失业救济及退休保障在哪里?残疾及安老院舍何时才能追得上需求?营役到最后一丝力气的香港人需要的不只是生存更是生活,老弱群体亟需的充份支援,不要再忧虑及惶恐度日。一个城市的文明不是看GDP,也不是看天际线,而是看每一名市民能否有尊严地生活和享受。民忧不解,是为特首者之最大失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