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致光资助㓥房户“灭虫灭虱” 不嫌太矫情了吗?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周日(5月26日)劳福局局长罗致光发表网志,指关爱基金将引入一项新的㓥房住户援助项目,为居住于㓥房的低收入住户提供一笔过津贴,让他们可进行简单的家居维修、购买家私和灭虫灭虱等服务,改善居住环境。拟定资助金额上限为8,500元(一人住户)及10,000元(二人或以上的住户)。
理论上,该项政策是有胜于无。不过,罗氏在网志笔锋一转,又在“后记”谈及政府为何不愿为㓥房户提供租金、电费及水费津贴,则完全是画蛇添足,只会激怒长期屈居㓥房的弱势社群。他说,“鉴于这些津贴虽可以短暂纾缓住户的经济压力,但大部分终会成为相关业主的收益,所以政府一直对这些建议有所保留。”
就此,我们不得不问,造成今天香港㓥房问题的,难道不正正是政府长期的错误土地规划政策所致吗?“民生无小事”是正确的,但如果打着“民生无小事”的旗号,回避如何根治问题,忽略政府正是造成今天㓥房户苦况的罪魁祸首,竟倒过头来打着“关爱”旗号来资助他们“灭虫灭虱”,即使称不上掩耳盗铃,也难免有点矫情。

政府向既得利益者大让步 却只派糖安抚㓥房户
 
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如果政府真的体贴千千万万㓥房家庭,以及每一个正在挨贵租蜗居的市民,就必须抵住既得利益者的压力,从长期规划着手,一方面增加土地储备,包括收回高尔夫球场、棕地和农地等;另一方面则须摆脱“地产市场主导”的迷思,自行掌握建屋节奏,以满足市民安居的基本需要。
 
不过,早前政府虽号称“全部”接纳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报告的建议,但在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的关键问题上,最终还是向既得利益者让步了——只收回区区32公顷,却放生足足140公顷的土地。政府一方面向既得利益者妥协,另一方面则用“一笔过”几千元安抚永不见天日的㓥房住户,难道这就是公平公义?

粉岭高尔夫球场占地172公顷,全面收回可建屋1.3万伙。(资料图片)

政府百般推搪责任 漠视市民生活百上加斤
 
再者,罗氏担心为㓥房户提供租金、电费及水费津贴,当中“大部分终会成为相关业主的收益”。但是,若翻查政府周一(5月27日)递交立法会的文件,提及现正推行的关爱基金援助项目,就包括为“超租”(为租住私人樓宇而租金高于综援计划下租金津贴最高金额)的综援住户提供现金津贴,而在2017年再度推行项目时,其津贴方式是参照租金资料记录计算,以有关综援住户超过超租金额五成,或适用于该住户的租金津贴最高金额的15%,并以较低者为准。
 
罗致光在今年2月11日福利事务委员会会议当中,提及因为上述补贴方法并不是百分之百补贴“超租”金额,对租客和业主理论上应不致产生行为上改变,导致譬如加租或擡高租金的后果。可见就连罗氏自己也同意,为㓥房户提供租金等长期现金津贴,断断不是没有方法避免被市场利用,问题只是在于政府是否有诚意及决心,真正帮助㓥房户减轻肩头上的重担。
 
除此之外,政府其实还有非常多政策工具可以帮助社会上的租楼一族,但直到今时今日仍漠视不理,令人费解。根据早前(5月21日)德意志银行研究部发表的《2019全球物价报告》,在比较世界56多个国家和地方的生活水平后,发现香港的平均房租排第一,至于除税后薪金就排第27,两个原因叠加后,撇除房租的收入更仅排39,总体生活质素排名是44,落后一众欧美城市。
 
从上述数据已经昭昭可见,香港昂贵的租金成本,已经成为蚕食香港市民收入和生活质素的罪魁祸首。出租物业本是正常的经济活动,但如果已发展成为附身在市民身上的寄生虫,令香港俨然划分成为“有产”与“无产”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而有产阶级则不断透过资产优势拉大距离、加剧矛盾,令港人普遍对城市失望,视移民为救赎,假日逃离香港如囚犯“放风”,到今时今日政府岂能仍然无动于衷?

市场扭曲,催生128呎蚊形盘。(潘思颖摄)

市场现况亟待纠正 政府须以租管介入
 
多年前影子长策会曾主张租金管制与空置税并行,即为租金设立限制的同时避免业主屯积单位,令市场供应减少。在2014年,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亦举行会议,收集个别团体对租务管制的意见,但政府一直消极回应,诸多推搪。政府的理据包括:一、未来十年将会有28万个公营房屋单位落成;二、已有综援、低津等社福政策帮助基层市民;三、租管很可能打乱房屋市场,提升空置率,造成很多难以想像的后果。
 
但事实上,租管是要解香港市民的燃眉之急,与增加公营房屋并无矛盾,更何况公营房屋的供应并非一时三刻能够追上需求。政府只谈遥远的愿景,而不论眼前实际困难,犹如只在驴子前方挂著一个红萝卜,市民永远看得到而吃不到。
 
至于既有的社福政策,就更是杯水车薪。今年2月立法会就综援计划下补助金及特别津贴的讨论就已经揭露得十分清楚,即以现时政府的租金津贴程度,根本就被市场发展远远抛离。政府一方面说因为有津贴所以不能有租管,另一方面又说怕影响市场所以不能增加津贴,可谓陷入循环论证、自说自话的荒谬境地,令人哑然失笑。
 
至于第三个问题,就更低估了现时香港有产者的势力和暴利程度。例如2016年的数据显示,香港拥有三个物业的个体达89,234个、四个为36,637个、五个为17,340个、六个以上者更有29,655个。可见香港的物业其实非常集中,单纯说因租务管制,这些业主就将单位改为自住,是过于想当然尔的推论。再者,不少居住环境恶劣、位于老旧住宅的㓥房单位,其实对业主而言都利润惊人。早前就有唐楼被传媒揭发有业主将540呎单位“一㓥十”,每个租金3至4千元,即使将租金压低两至三成,对业主而言仍有可观回报,难以推想会因新例而空置。
 
事实上,1985年至1998年的空置率,维持在约3%至4.7%之间,反倒是1998年租金管制取消后,空置率却见上升,至2002年高位达6.8%。政府一再以诸般似是而非的理由推搪一个早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永远应为不为,实在令人怀疑是政府决策者是否受制于既得利益者,甚至政府内部就有既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