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教席学位化确为善政 教育改革仍在路上
林郑月娥本周三(10月10日)发表施政报告,当中教育一环广受关注。在报告中,她宣布中小学教席全面学位化、5亿7千万元行政支援拨款等政策,回应了教育界多年来的诉求,踏出了重要一步。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她所解决的,其实只是由历届特首的“无为”所积习而成的问题,香港教育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余下任期,林郑月娥仍须继续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以及积弊丛生的学制。
对于教师来说,这份施政报告的确带来了惊喜,当中,中小学教席学位化解决了文凭教师与学位教师同资历不同酬的问题,也提升了部分前线教师的待遇。事实上,有不少学校的管理层将学位教师视为“升职位”,一些拥有大学学位的教师,在初出茅庐时,只能当合约文凭教师,久历艰辛,才能够“晋升”成为合其资历的常额学位教师。教席全面学位化,有助改善这种荒谬的局面。
文凭教师(CM)原用于聘请未有学位的教员,职级待遇较助理小学学位教师及学位教师差。起薪点差约$1,440,而顶薪亦分别相差$11,925及$23,670。然而,现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拥有大学学位。
另外,政府也推出了5亿7千万元的额外拨款,助学校、校董会纾缓行政压力。香港教师工作压力素来沉重,教协上月公布调查,发现有近三成受访教师在两周内出现中度或严重程度的抑郁症征状,三成受访教师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一成更达70小时,情实堪忧。如果学校能够善用这笔资源聘请合适人手,分担教师行政工作,的确有助教师减轻工作压力。
相对于早前盛传的“一校一行政主任”,现行政策相对有效,因为教师工作压力的成因层出不穷,而行政主任照理只会分担一些上层行政工作,一些琐碎职责,仍须由前线老师负担。现行的政策,学校则能按实际情况增聘人手,又或购买服务。当然,政府亦须就此订立指引,确保学校将这笔资源用在行政上,而非聘请大量低薪“副教师”、“助理教师”,制造另一群被剥削的职员。
但是,除了行政工作外,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甚为沉重,香港教师的教担本已是两岸四地之中最为沉重,政府应进一步增加班师比,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林郑月娥去年提出增加0.1“班师比”,这调整与教育界要求的0.2“班师比”增幅,仍有距离。立法会教育界功能组别议员叶建源在施政报告发表前,向特首林郑月娥提出进一步增加0.1“班师比”,值得政府参详。
教师的工作量、待遇,与教学质素息息相关,以上措施相信同样能够惠及学生。但在改善教师待遇的同时,政府还须正视学生面对的困境。
林郑月娥在上一份施政报告宣布资助入读自资大学学位的学生每年三万元学费,助其减轻学债压力。虽然自资学位学费相对以往便宜,但资助学位的质素始终较有保证,而且较受学生欢迎,政府应进一步增加资助学位,同时开放非本地生入读本地自资院校的学额,在保证办学水平出色的自资院校生源充足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资助大学学额。
另外,中学文凭试实施多年,理念之一是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但是,从现况看来,却难言多元。以文凭试的“应用科目”为例,学校、考评局虽然提供粤剧、甜品制作等实用科目,却乏人报读。在施政报告中,林郑月娥提出“职业训练局(职训局)将提供每年1 200个学额,让学员透过‘边学边赚’模式投身需要专业技能的行业。”然而,这政策却难言有效。
现时每年文凭试的报考人数逾五万,1,200个“边学边赚”学额实属杯水车薪,加上政府过去也推出过“职”学创前路先导计划,不但报读人数未合预期,由于薪酬没有保障,更一度出现退学潮。政府应寻求治本之道,设立职业教育与文法教育的分流制度,让一些不合适传统教学的学生,提早接受专业训练,让他们发挥所长。事实上,林郑月娥出任政务司司长时,曾经到德国考察当地的职专教育,并指当地的教育体制“值得参考”,如今应用学习科目乏人报考,政府是时候反思制度的不足。
现时高中生除了必修中、英、数、通识外,还可以选修“应用学习科目”。应用学习科目共有七大范畴,包括“创意学习”、“媒体及传意”、“商业、管理及法律”、“服务”、“应用科学”、“工程及生产”,以及适用于非华语学生的“应用学习中文”,共设36科。根据官方说法,应用学习科目“着重实用的学习元素,与宽广的专业或职业领域关连”。
对于教育界来说,这份施政报告称得上合格,但是,香港的教育问题积存已久,她要走的路殊不平坦。但官员的责任,本是就为市民解决问题,她必须谨记,在余下任期,教育改革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