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基层医疗理念正确 改革仍有两大问题
2018年施政报告延续之前的医疗政策,重点发展基层医疗减轻公营医院的负担,并改善整体公营医疗服务。推广基层医疗方向固然正确,但现阶段医疗人手仍然紧张,政府亦须留意培训相关领域的医疗人手。其实,本地医疗的两大问题仍在于人手与资金两方面。一方面,施政报告确定了持续增加本地医疗学额的政策方向,非常值得肯定;不过,短期人手仍然紧张,政府可考虑放宽外地医生来港执业。而另一方面,政府继续推广自愿医保,以吸引有能力的市民转到私人医疗系统。但现时自愿医保却欠缺吸引力,要达到预期目的,政府须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
始终还是人手问题
政府去年施政报告已大量着墨推动基层医疗,以减轻现时公立医院的负担。的确,基层医疗如果设计得宜,可以为病人提供初步的医疗护理,避免病人不论大小事都到医院求医。发展基层医疗受各界支持,然而,家庭医生、社区医疗中心等基层医疗服务虽能“帮轻”医院,但其本身也需要大量医疗人手。香港医疗人手严重不足,要做好基层医疗,得先加强人才培训。
完善的家庭医生网络乃基层医疗的重要一环,可减少病人到公院求诊的次数。不过,香港的医生人数长期不足,每一千人当中,只有1.91名医生,远低于先进地区水平。现时每年医科生数目亦只有470人(明年将增至530人),依此培训速度,要令医生人数升至每千人2.5名医生,也要十数年时间。在人手极度紧张之下,要发展基层医疗仍然困难重重。
以家庭医生为例,现时每年只有约不足30多名医科生(不足10%)分配到家庭医学的培训。按香港家庭医学院院长陈铭伟按内地1,000名市民中有0.5名家庭医生的比例估计,香港每年得培训100名家庭医生才能追上需求。然而,香港医科生早已供不应求,调拨更多名额予家庭医学,那将会令医院医生的供应更为吃紧。故此,假如不大幅增加医科生总数,根本不可能提高家庭医生的培训名额。
政府推动基层医疗的另一大方向是发展以护士主理的社区医疗中心,为长期病患者及老人等较有需要的人提供基层护理,将有需要的病人转介医院专科。不过,要建立有效的社区医疗中心网络,便需要为数不少有经验的社区护士。以社康护士为例,他们主要为长期病患者提供支援,进行家访协助病人提升自我照顾能力,并且为病人作健康评估,其工作与基层医疗有密切关系。但2016至17年度,医管局各联网只有482名社康护士,未必能应付大规划发展基层医疗。故此,政府在发展基层医疗时,亦须同时考虑如何增加相关人手的培训。
人手与资金仍是结构问题
发展基层医疗是正确方向,但本港医疗体系仍有重要的结构问题须政府进行深层改革。其一是香港现时医疗人手仍严重欠缺,要改善公院、以至于整体医疗质素,我们需要更多医生及医疗专业人员。正如之前所述,本港医生市民比例远低于其他先进地区。2018年施政报告中,政府提及会在在2019/20至2021/22年度教资会三年期内,每年合共增加超过150个政府资助的学士学位医疗学额(包括60个医科、60个护理、8个牙科、20个物理治疗学及5个视光学),由约1 780个增至约1 930个。
施政报告肯定持续增加本地医科及医疗专业学额的方向,令人鼓舞,值得肯定。增加学额固然是长远“自给自足”的好方法,不过同时,培训医生需时,政府亦应该考虑参考新加坡的做法,放宽某些有质素外地医科院校毕业生来港执业的限制,免除或简化其考核程序。此举既可减缓短期人手压力,长远而言亦是吸引人才来港的政策。本地培训、放宽外地医生来港限制内外双管齐下,有望更完善改善医疗人手问题,对减低公院压力亦有一定帮助。
此外,资金仍是香港医疗问题的核心,必须有更全盘的改革方向,才能突破现有的问题。施政报告虽有提及预留资金作医疗硬件发展,但却未有着墨于医疗经常开支。医疗开支愈来愈高,近年政府的医疗拨款持续增加,2018/19年财政预算案中,医疗卫生支出已占政府财政支出约14%(780亿/5,579亿),经常支出的19.2%(4,065亿)。增加公共开支应对持续增加的医疗费,将对公共财政产生一定压力,将来可能要考虑增加税收或其他收入,以免影响其他公共服务。
施政报告亦有提及推广自愿医保,鼓励有能力的市民购买医保产品,减轻公共医疗负担。将较有能力的市民分流至私人医疗,是有效减轻公共医疗财政负担的方法。不过现时自愿医保计划方案并不吸引,例如其收费偏高,平均保费可高达4,800元。连立法会秘书处的研究简报亦认为“若要达致在3年内吸引150万人参与自愿医保的政策目标,甚具挑战性”。可见,政府要有效利用自愿医保,便须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
总结而言,施政报告有关于医疗的政策方向回应了现时一些重要的医疗议题,值得肯定。不过医疗问题在人手与资金方向将来亦有较大挑战,政府在思考医疗改革时,应有更长远的计划。
参考文章:医疗保险难分流公院压力 改革必须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