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评财政预算案】陈茂波理财新哲学乏新意 市民失望透顶!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周三(27日)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不少人阅毕整份演辞,或许(又一次)感到失望,发现所谓“理财新哲学”原来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政府虽然在创科、医疗等多个领域增加拨款,看似有些承担,但实际上欠缺长远规划。显然,习非成是的管治思维,至今仍未纠正。
一、“派钱”文化不可长,补贴学生不如加“职津”
一如所料,政府将向有需要的学生一次过发放2,500元津贴,支援学习需要。从纾困角度而言,“派钱”当然有胜于无,但实际上却难有持续效应。另一方面,“派钱”的做法亦揭示政府长久以来的思维──不想增加经常性开支,对基层的承担始终不足。
政府坐拥逾万亿港元储备,条件极为优厚,要求它增加经常性开支,根本不是苛求。当局与其透过“派钱”博取一时掌声,倒不如切实改革“在职家庭生活津贴”(职津),让低收入家庭过上真正体面的生活。
二、增加医管局拨款 还须根治其管理文化痼疾
医管局本身存在管理上的问题。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早前便批评,医管局医生不断开会和处理首行政工作,浪费时间;而旨在加强病人安全、用作评审医院质素的医院认证计划,亦被指衍生大量文书工作和考核,占去诊症时间。《财政预算案》拨款支持医管局的工作,可以舒缓前线医护的压力,固然值得支持,但政府亦要注意这个机构的管理问题,否则只会牺牲病人权益。
三、翻新公厕 不只“翻新”那么简单
陈茂波同意在未来5年花费逾6亿元,翻新全港大约240所公厕,改善通风等设备等。其实许多意见早就指出,单靠一笔过拨款,不足以解决公厕的问题。事实上,公厕有软件、硬件之分,即使更新设备,这些硬件亦会随着时间耗损,因此还要注意公厕的维修保养。当局除了应该改善外判制度,亦应在管理公厕上应设立一套标准,定时派员巡查监察,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使用者。
四、科研开支不足 未见真正承担
为了迎接“正主导一个新时代”的创科浪潮,陈茂波预留 160 亿元专款,供教资会资助的大学添置必需的科研设备,又计划向创新及科技基金再注资 20 亿元,推行再工业化资助计划,资助生产商在港设立智能生产线。政府有这种意识,向相关持份者注资,做法值得肯定,但须注意开支仍然不足够的问题。
根据政府统计处在2018年12月公布的《2017年香港创新活动统计》,本港研发开支同比增长8%至212.8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GDP)仅0.8%。倘若参考世界银行的资料,2015年全球研发开支占GDP比率平均为2.227%,新加坡的比率在2014年为2.198%。据报,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9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率提升至4.13%,可见香港的情况实在令人汗颜。港府若下定决心发展创科,必须见贤思齐,增加拨款。
五、交通规划 竟仍“忘本”
众所周知,香港交通挤塞严重,特别以多条主要干道尤然。对此,政府再次提出电子道路收费,但仍然流于研究层面,不但只考虑中环地区的先导计划,而且连咨询细节都未能公布,贯彻那种“研究再研究”的官僚做法。
另一方面,放宽电动私家车“一换一”计划无疑是正确方向,陈茂波亦承诺拨款1.2亿元扩大政府停车场的充电网络。但在推动环保交通的同时,他似乎忘记了一个根本问题:车辆过多。例如据2014年《香港道路交通挤塞研究报告》的推算,至明年,车辆增长率将为3.4%,但道路总长度增长率为0.4%。政府实应大幅提高非电动私家车的首次登记税和牌照年费,并为私家车的总量设限。
六、一校两社工可取 预算案少有的德政
青少年问题近年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学生自杀与虐儿个案时有所闻,致使前线驻校社工的工作量增加。如今政府宣布自2019/2020学年起,在全港460多间中学实行“一校两社工”,相信可减轻驻校社工的负担,增强青少年精神健康及提升抗压能力。
七、税基过窄 必须扩阔
一如以往,财政司司长未有全盘检视香港的税制,漠视资本市场扭曲操作底下的社会不公。特别是曾荫权年代,当局推动金融业发展,产生了一批社会阶层靠股息、利息和炒卖作为主要收入,避免缴付个人课税,令本地贫富差距趋于尖锐。
就此,陈茂波应该在任内提出开征股息税和资产增值税。一来,这样可以扩阔税基,令政府财政更加稳健,而不用过份依赖卖地收入;二来,这样能够实现税制正义,令富者承担更大社会责任。而早在1975年,时任财政司夏鼎基曾提出开征股息税,只因遭到当时的立法局非官守议员及部分主要工商团体反对而搁置。现届政府能拿出应有的勇气吗?
八、检讨税率 拉近贫富
目前政府依赖利得税、印花税、薪俸税和地价为收入来源,但利得税偏低,而且累进机制尚未完善。
利得税原本划一税率为16.5%,而林郑月娥早前将利得税分成两级,公司首200万元利润的税率减半至8.25%,便利中小企营商。然而,整体来说,16.5%税率比起不少地区都算偏低,而且两级制的累积未能更准确针对获利丰厚的大财团,有违能者多付的原则。连本港首富李嘉诚也曾在2016年呼吁政府,提高企业利得税1至2个百分点。连同薪俸税在内,政府实应一并检讨这两个主要税制,以拉近贫富差距。
九、常设辣招 打击炒卖
论到香港社会的最主要问题,或许要数楼宅炒卖。这边厢,千万人栖身㓥房、贵租蜗居;那边厢,不少人透过转售和放租获利。
政府在2010年11月推出额外印花税(SSD),向购入物业后短期转售的业主征税,并按购入至转售间的年期长短设有不同税率,成功使“摸货”注册宗数由190宗跌至44宗,往后数年陆续减少,几乎绝迹市面。
陈茂波在预算案中表明,目前无意撤回辣招,可谓走对了第一步。但根本而言,辣招更应恒常化,以告诫社会自由放任地产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在有为的政府管治下,住宅是市民基本的住屋需求,而非炒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