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水埗桂林街到新亚书院——唐君毅在香港留下的足迹|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1949年,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唐君毅移居香港,并在香港致力办学,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唐君毅与香港》一书回顾唐君毅在香港的足迹,既帮助了解唐先生的心路历程与学术思路,亦让读者了解当时的香港面貌。
文:开卷乐|原题:《唐君毅与香港》-在港留下足迹

新亚书院中的唐君毅像(新亚书院)

唐君毅来港初年,曾与钱穆在华侨工商学院任教三个月,这里便是唐君毅在香港早期的落脚点。1949年,唐君毅、钱穆和张丕介三人共同创办“亚洲文商专科夜校”,翌年在由上海来港的商人王岳峰捐助下改为日校,并租用深水埗桂林街61、63、65号的三楼和四楼作为校舍。书中引述新亚书院早期毕业生唐端正教授的〈六年沧桑话新亚〉,描述当时校园的环境:“学校的楼下是纺织工厂,终日机声轧轧。对面是一座庙会频频的三宝佛堂;后面是一间潮洲饭店,叫卖之声,不绝于耳;稍斜是一间弦歌不息的小舞厅。而楼梯的转角处,亦常有难胞晏睡不起。”而唐君毅妻子和女儿亦来港定居,桂林街也成为他们一家在港的首个居所。

《唐君毅与香港》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冯杰、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书中记述,唐君毅在港大兼课后爱到太平山顶游览和写作,这习惯持续一段长时间。据唐先生妻子谢廷光忆述,唐君毅其中一篇重要著作〈孔子与人格世界〉,便是他在太平山餐厅写成。书中亦提及唐君毅爱与学生郊游。为隆重其事,师生更会穿恤衫、西裤和皮鞋。除了散步郊游,唐君毅在港另一个重要活动就是买书,中环石板街便是他常去的地方。新亚书院成立初期缺书,唐君毅四出搜罗,凭各人努力,新亚书院后来成为当时香港其中一间藏书最多的学校。

沙田道风山对唐君毅的学术思考别具意义。当时著名佛学家欧阳竟无,和后来成为当代新儒家三圣之一的熊十力曾激辩儒佛利弊。两位先哲的思想,激发了唐君毅借鉴佛教判教方式,融通成“心灵九境”的哲学论述。后来他更应信义神学院邀请,在道风山演讲。这些经历让他思考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如何并存,乃至中西文化如何融通。

新亚书院农圃道时期照片(新亚书院)

唐君毅晚年患癌,但他仍坚持授课。当时新亚研究所位于新亚中学四楼,唐君毅拖著带病之躯难辛地走上农圃道楼梯,成为了他在新亚研究所最后的身影。他亦常到尖沙咀乐宫楼(现美丽华酒店)与朋友聚会,直至逝世前一晚仍到乐宫楼和朋友见面。唐先生重视授课和友谊,香港这地方也记下了他许多的足印。

唐君毅亦留下不少文化宝藏供后人参阅,此书作者赵敬邦,本身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兼任讲师,他整理了唐君毅的藏书,并辑录在书中第三章〈留给香港的遗产〉。有些藏书中有唐君毅的篆刻印章,少数更有他的签名。他在阅读时也留下不少笔记和眉批,对于我们了解他的思想甚有帮助。唐君毅曾对父亲唐迪风写的《孟子大义》的排版和内容作出多次修订,此书对他甚具价值。赵敬邦亦整理了他人赠予唐君毅的书籍,从而了解其人际网络。

唐君毅先生

唐君毅与香港之间互为影响,在香港的经历,改变了他对世界事物的看法,而他亦对香港文化影响深远,为这个商业挂帅的城市增添了人文气息。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