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漫谈中国传统绫罗绸缎 与文化间的千丝万缕|行走中的文化

撰文: 来稿文章
出版:更新:

我们形容城市的繁华热闹时,常会说车马川流不息,人流络绎不绝,可为何形容连续不断的“络绎”两字,会是糸部呢?我们形容事情无从下手难以厘清时,也会说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可为何“绪”和“综”又都是糸部呢?
文:香港电台电视部|原题:“云外秋雁行,江南春水色”漫谈绫罗绸缎与文化间的丝丝缕缕

细白如雪,又长又韧的蚕丝(图片由香港电台提供)

“糸”字,《说文解字》解为﹕“糸,细丝也。”谈及“丝”,唐诗中早有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1)。蚕丝抽自春蚕之茧,也是作茧自缚、抽丝剥茧的成语来源,而“把丝自蚕茧中抽出的过程为之‘绎’,将抽出的蚕丝绕于织架上的为之‘络’,‘络绎不绝’便是说抽取蚕丝连续不断,毫不停歇的过程。”深谙丝绸与刺绣艺术的李美贤女士如是说。既是跟蚕丝有关,“绪”是由蚕茧抽丝的开端,所以“头绪”、“千头万绪”、“茫无头绪”,都由此而来。

一针一线绣出枝繁叶茂(图片由香港电台提供)

港台电视节目《行走中的文化》,在地理篇和陶瓷篇都提到中外文化交融、商贸往来的重要桥梁――“丝绸之路”,而“丝绸”,是这条千古商路的起源和代表。丝绸即指绫罗绸缎,是丝织品的统称,有“绫、罗、绸、缎、锦”五种分类,面料不同,用料及用途亦不同。本次的“绫罗绸缎”篇,便由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美贤女士,为东华三院李嘉诚中学、香港神托会培基书院、荃湾官立中学和顺德联谊总会郑裕彤中学的初中生们作文化导赏,到位于南丰纱厂的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了解纺织和丝绸的历史,并教导学生们如何分辨不同丝织物。

敦煌研究院特聘员李美贤女士是绫罗绸缎的文化导赏员(图片由香港电台提供)

蚕食桑叶为主,故又称桑蚕,蚕丝起源于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将野蚕驯养为家蚕,由蚕茧中抽取透明的蚕丝,成为丝织物的原料。蚕丝细长且质韧,纤维最细,又冬暖夏凉,易染色,所以以蚕丝制成的衣料备受欢迎。而“绫、罗、绸、缎、锦”五种织物,便是跟从不同织法不同样式来称呼的。

丝织物主要分为平纹和斜纹两种纹路,经线和纬线简单交织的为平纹,经线跨纬线较多,纹理亦有规则的,则为斜纹。“绫”是斜纹底跨斜纹花,触手轻柔,光泽亮丽又保暖。“罗”字源自“罗网”,由经线互相交织缠绕而成,常见二经绞罗和四经绞罗两种织法,多为夏衣所用,古语云“先敬罗衣后敬人”,便是由此而出。“绸”,又称“绮”,是平纹底加斜纹花,质地柔软,工序简单;“缎”是经线跨度长的织法,色泽靓丽,但同“绸”一样,都惧日光,接触阳光久了会褪色,令色彩黯淡。至于“锦”,是色彩繁多的织物,加上金线则更为珍贵,故“锦”不从糸部,而从金部。各种织物的名称和文化息息相关,都隐藏在遣词造“字”的细微处。

而布料和丝绸、织和绣又有何不同呢?布多为绵或麻,光泽比丝差,故有“粗衣麻布”的叫法;丝则纤细、柔软、光泽佳,故高级衣物则多用丝绸、丝帛。“织”的动作要在织机上完成,利用织机上的梭和筘,以不同的线“丝丝入扣”(即筘),织就不同颜色的面料,密度高,亦十分精细。梭运行时来往飞快,转瞬便逝,令人目不暇给,便有了“梭巡”、“穿梭”、“日月如梭”等词的洐生。而“绣”,则需运用针和线,一针一针地在布料或丝绸上绘出图案。

几千年来,丝绸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早在丝绸之路时,更成为连接不同地域,促进中外往来的重要物品。文化考察结束后,初中生们努力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面对各项游戏挑战。他们要现场判断“绫、罗、绸、缎、锦”五种丝织物,并加以解释,还要在限定时间内写出跟糸部相关的汉字,最后更在剌绣老师郑佳鸿的指导下,进行剌绣大比拼。一针一线下绣出的枝叶,给他们的文化之旅留下美好的印记。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异彩奇文相隐映,转则看花花不定……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2)白居易一首《缭绫》,写出了缭绫的美丽与织者的辛劳。千匹绫上藏春色,万缕丝中见风流。绫罗绸缎,每一种都有它悠久的历史,每一块都有它独特的韵味,生活中的每一字一词,都有它丝丝缕缕的萦绕。而这丝丝缕缕中,传承了艺术,也传承了文化。

(1) 诗句来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 诗句来源﹕白居易《缭绫》

(图片由香港电台提供,题目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香港电台电视节目《行走中的文化》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十个具代表性之历史文化项目,逢周日晚上8时于港台电视31播出。详情 :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culture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