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文化|由周杰伦的《青花瓷》到唐朝陶俑 细说陶瓷发展史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1)
撰文 : 香港电台电视部 | 原题:细数古文物特色 了解陶瓷发展史
一曲家喻户晓的《青花瓷》,唱的是袅袅爱意,品的是传世笑颜,也带我们去到烟雨的江南和千年前的古城。谈及青花瓷,人们一定想到宋代,青花瓷素白淡雅的感觉,和宋代女子的服饰、妆容十分相近。实际上陶瓷的历史远早于宋代,自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至今,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
港台电视节目《行走中的文化》,走过了烟雨天青的江南,来到炎炎夏日下的香港,由古美术顾问及文物收藏家李宗鸿先生作向导,带领仁济医院赵曾学韫小学、将军澳官立小学和华德学校的高小学生们,一起揭开陶瓷世界的神秘面纱。
陶瓷既是工艺美术的代表,也结合了民俗文化,在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发展中地位卓然。李宗鸿先生指出,陶瓷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高科技产品的发展史。陶瓷家族包括陶器、炻器及瓷器三种,冶炼温度高低不一。陶器密度低,炼制温度约800到1000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炻器由1000度至1300度间的高温炼就,质地坚硬,始于3000年前的商代;而瓷器则约由隋唐时期开始,密度较高,由1300度或以上高温烧制而成。比起陶器及炻器,瓷器颜色偏白,故后世的陶瓷除青白瓷外,亦覆以不同的釉色来发挥创意,体现艺术美感。
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上至艺术欣赏下至生活器皿用途的陶瓷,也是丝绸之路历史上重要的输出产品。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也在陶瓷制作上得以体现。
李先生以唐代的“白釉贴花双龙柄壶”为例,介绍了具伊斯兰文化特色的贴花图案及希腊风格的瓶身设计,鉴赏了唐代陶瓷作品中西结合的一面。他亦导赏了不同的唐陶俑,如胡人俑、大食人俑、昆仑奴俑等,反映了唐时国力强盛,自西域(泛指中原以西区域,约为今日的新疆一带)、大食(今阿拉伯地区)等地慕名而来的外来人口众多;如三彩骆驼俑和胡人牵驼俑,则看出丝绸之路商贸繁盛,连运输中必不可少的骆驼和牵驼人都成为作品的来源。
另一方面,当时社会等级森严,丧葬规格不一,在陪葬品中亦可看到文官俑、侍女俑等不同等级的陶俑;女俑们体态丰腴,体现唐代女性的审美观;而置于地宫两侧的镇墓兽,也深具特色,一只为人面兽身,面容模仿胡人,另一只为野兽,沿用狮子之貌,保护墓地主人免受外来侵扰。还有一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战马俑,则由侧面彰显了唐朝的军事实力。
总结,唐朝作为泱泱大国,海纳百川,能接纳不同地域的文化和艺术,在唐陶瓷作品上可见一斑,而唐文化又影响至世界各国,是地球村在中世纪世界史上的完美体现。
参观过各种陶瓷文物,聆听完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发展,学生们需运用他们的观察和理解,来参与游戏挑战。他们除了要分析不同相片中形状各异的陶瓷在古代的用途,还要按陶瓷的特色追本溯源,把陶瓷归类去史前时期、汉、唐、宋及元等不同的生产朝代,游戏内容既考验他们的理解力及判断力,亦需他们发挥想像力。而最后一轮比赛中,学生们则亲身上场,在陶瓷老师关秀雯的指导下,手制陶瓷碗,并绘以唐代的鸟儿纹饰,由动脑至动手,亲身感受陶瓷艺术的传承。
杜甫曾感叹“君家白碗胜霜雪”(2),彼时富贵之人才能拥有的陶瓷用具,如今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每一处。陶瓷艺术,不仅是中国工艺科技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杯、瓶、碗的层层叠影中,万年的时光,缓缓而来,又缓缓而过。而传世的青花瓷上,留下了未完的结局。
(1)歌词来源﹕周杰伦《青花瓷》(词﹕方文山)
(2)诗句来源﹕杜甫《于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图片由港台提供,题目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香港电台电视节目《行走中的文化》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十个具代表性之历史文化项目,逢周日晚上8时于港台电视31播出。详情 :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culture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