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中线.拆局】计划拖拉近30年 由“肥猪肉”变“猪头骨”
造价近千亿的港铁沙中线,红磡站、土瓜湾站及会展站近日先后被揭发工程有问题,如何“收科”成未知之数,港铁更以周一是公众假期为由,延迟提交土瓜湾站钢筋被削的报告,令公众更加愤怒。而沙中线大围至红磡段到底能否如期在明年通车,更成极大疑问。
其实沙中线由初步构想计起,至今已拖拉近30年。公众难免会觉得,一条好端端的大型基建,搞至今日如此地步,港铁实在愧对全港市民。
当年的沙中线计划,成为九铁和地铁的必争之地,最终九广铁路投得营办权,外界纷纷觉得九铁势头正盛。偏偏在两铁合并后,沙中线仿佛变成了“有毒魔咒”,开支不断上升,丑闻亦愈揭愈有,通车日期亦充满疑问,沿线居民等了近30年,到今日还在苦苦等待一条过海铁路,用“多灾多难”已几乎不足以形容,可算历史的大讽刺。
沙中线历史“源远流长” 90年代已成马鞍山楼盘卖点
虽然沙中线还未通车,但在香港已可算“历史悠久”。早在地铁通车前,港府已打算建铁路接驳沙田新市镇、东九龙至油尖旺区;到1989年,九铁提出兴建过海铁路,由当时九铁旺角站(即今日旺角东),经何文田及黄埔,过海到达港岛线炮台山站,两者加起来为今日沙中线的雏型。在90年代中期,甚至有马鞍山楼盘以不久后会有铁路接驳港岛作宣传。
不过以上过海路线计划,因应90年代东涌线和机场快线过海铁路的发展而一度暂停。到2000年,政府正式发表《铁路发展策略2000》,建议将过往的第四条过海铁路、东九龙线与大围至钻石山线构想三合一,成为新的“沙田至中环线”,2001年1月起邀请九铁和地铁竞投。
延伸阅读:【沙中线】调查高铁丑闻后上位 “拆弹高手”马时亨反被调查KO?
当年的计划:造价260亿元 2008年通车
最终行政会议于2002年6月拍板,建议特首把沙田至中环线的营办权批予九铁。据立法会文件指出,政府认为两铁提交的标书在技术层面各有优劣,但九铁的方案在财务上占优,车费水平较低,需要政府补助额也较地铁少。九铁初时预料工程造价260亿元,最快甚至可在2008年投入服务。
不过因为沙中线与地铁原本部分路段重叠,被指会形成恶性竞争,浪费资源,将两铁合并之说亦甚嚣尘上。政府同年表示将研究两铁合并,为计划带来变数,路线可能要重新规划。加上两铁随后几年就合并问题相持不下,难以讨论沙中线计划。
由于九铁已先后拥有西铁以及马鞍山铁路(马铁)的营办权,夺得沙中线更可打破地铁在过海铁路上的垄断。当时予外界观感,九铁承接这项重点铁路项目后,绝对可与地铁争一日之长短,即使两铁合并也可以争取较佳位置,甚至进一步“吞并”地铁。
延伸阅读:【沙中线】林郑宣布成立“南丫海难”级调查委员会 委夏正民负责
一场“兵变”打烂九铁招牌 合并后沙中线终正式上马
可是九铁多年来管理问题一直不能解决。2006年初,由于时任九铁主席田北辰与管理层闹不和,20名管理层于该年3月闹“兵变”尝试迫退田北辰,引起公众极大关注。最终田北辰获时任特首曾荫权挽留,但政府经此一役,决定加快两铁合并步伐,以免夜长梦多。同年4月,政府宣布以九铁租借50年服务经营权予地铁的形式,达成两铁合并,沙中线终于再有眉目。
在2007年,曾荫权再将沙中线列入其施政报告的十大基建计划中。翌年3月,行政会议拍板落实建沙中线,由政府独力承担374亿元造价,再批予合并后的港铁营运。路线经多次修订后,2010年正式刊宪,成为今日的沙中线走线,预计大围至红磡段在2018年落成,红磡至金钟段则在2020年落成。
延伸阅读:【沙中线.拆局】一场黑色暴雨冲散港铁管理层 马时亨步后尘?
造价暴升丑闻连连惹不满
自港铁接手后,沙中线就仿佛如“中邪”一般,不断出现超支延误。2012年3月,政府突然宣布整个沙中线工程的造价升至798亿元。由于工程波折重重,先后掘出战时军舰残骸、炸弹等,宋皇台站又多次发现古迹文物,导致工程进度延误。
于是沙中线开支继续创新高。据去年底港铁向政府提交的工程费用估算,因受宋皇台站古迹、湾仔北工地延迟交接等影响,主体工程再超支165亿元,现时整体造价已增至971亿元,至今还未封顶。
超支延误之余,工程质素更令公众“眼火爆”。红磡站月台工程近日被爆剪短钢筋涉嫌造假,港铁主席马时亨、行政总裁梁国权、工程总监黄唯铭近日召开记者会解释,但语焉不详,有大量问题无法交代,不满有增无减。土瓜湾站墙身、会展站挖掘工程也先后被揭发有问题,路政署已发表强硬声明炮轰,勒令港铁尽速交报告。
面对种种问题,到底日后工程是否需要大幅修正,是未知之数。市民最不想见到的,当然是铁路又要延迟通车,更要公帑“填氹”。
延伸阅读:【沙中线.政策分析】揭露问题靠“烈士” 法例何时保障吹哨人?
“肥猪肉”变“有毒魔咒” 市民当灾
因此,沙中线营办权本来是两铁竞争下的一块“肥猪肉”,是兵家必争之地。可是历经两铁合并,由港铁接手后,反而变成一个尾大不掉的烂摊子。如果熟知背后的历史,相信会感到相当讽刺。
当然,历史另一个讽刺之处在于,当年港府将沙中线的营办权批予九铁,主要原因正是财政因素,认为九铁的方案通车后车费水平较低,所需政府资助的较少。偏偏经过16年的发展,铁路造价不断上升,变成市民口中的“大白象工程”,完全违反当年的原意。
那到底这条“千亿铁路”,最后能否如期通车?工程不断超支之下,市民还有没有可能享用低廉的车票?大概只有五个字可以形容:不要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