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营医疗收费改革理顺公立医院供求失衡 减少资源错配及滥用浪费

撰文: 01医务所
出版:更新:

最近在传媒、社交媒体或朋友茶余饭后的讨论中,一个离不开的热话就是医务卫生局和医院管理局三月下旬公布的“公营医疗收费改革”。相信除了因为医疗服务是其中一项民生大事外,亦反映了政府的解说工作到位,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当中亦不乏支持声音。

公共服务常为人诟病的是“官僚化、低效率”。低效率及浪费亦是世界各大医疗系统的关注议题。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医疗资源浪费高达20%至40%。早前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医疗低效可出现在行政、临床,以及机构或系统层面。临床低效包括可避免的住院、资源错配,即不适当地使用珍贵的人力、药物和其他资源,例如由专科医生诊治一般伤风感冒病人,及过度使用高端放射诊断检查,以及低成效治理等。在机构或系统方面,公私营和各层级医疗服务之间的服务割裂均会导致低效及浪费。

撰文:医院管理局质素及安全总监黄立己医生

医疗的“临床低效”包括可避免的住院、资源错配,即不适当地使用珍贵人力、药物和其他资源,例如由急症专科医生诊治一般伤风感冒病人。笔者相信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有助理顺公营医疗服务和加强保障病人。

面对人口老化、医疗通胀等挑战,提升效率及减少浪费成为维持香港可持续医疗系统的必做且超大型的续命手术。香港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方向是“市民不会因经济困难而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一直以来,政府对公营医疗服务接近全数资助,不论病者病情缓急轻重或自身经济条件,使用公营医疗服务只需缴付低廉而简单的全包式费用。

正如医卫局局长卢宠茂教授所阐述,这次不单是调整收费,而是一场医疗收费改革。我们认为这次改革确实于医疗系统、医管局以至市民层面均注入新理念,带来基础改变。首先是市民共付原则,“能者共付、轻者共付”。从急症、住院、门诊服务,以至药物、化验及放射诊断检查等项目收费机制的改革,让市民明白及感受到每项服务均需要资源,他们自身亦需要承担责任,从而提高使用者的意识,培养适当使用的习惯,减少浪费。

此外,政府亦清晰订定公营资助率,安全网的重点为“贫、急、重、危”病人,好让政府更精准调拨资源。改革方案引入全年收费上限一万元,优化费用减免机制,以便加强对有经济困难或患危重疾病的市民提供更好保障。

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注入新理念,包括市民共付原则,从急症、住院、门诊服务,以至药物、化验及放射诊断检查等项目改革收费机制,让市民明白每项服务均需要资源,从而提高使用者的意识,培养适当使用的习惯,减少浪费。

医疗系统供求失衡及资源错配是老大难的问题,牵涉不同层面和范畴,环环相扣。既要有科学实证理据,亦涉及个人情况和行为。今次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是既全面又具深远影响的一步,要达至预期果效,除了要成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让市民及各持份者体验改革好处外,亦需要医疗系统内其他相关配套,包括发展基层医疗服务、完善私营医疗服务、药械监管及审批,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配合,以至基本改变市民使用公营医疗服务的习惯等。

要维持香港一直引以为傲的优质公营医疗服务纵然充满挑战,医卫局与医管局会继续推展各政策措施,与港人共建“健康香港”。

医院管理局。(资料图片)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