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具持续性的药物政策
继上月在本专栏探讨过药余问题,笔者今期想继续延伸讨论药物议题。
本港公营医疗系统长期维持收取低廉药费。病人只需支付港币15元,便可获配发每种药物最多16个星期的标准收费药物。能以相宜药价获得药物,固然是病人福音,但实有赖政府超过九成的药费补贴。
公共医疗资源珍贵且有限,面对医疗需求不断增加,也逼使我们不断思考:现行高补贴药费模式是否符合公营医疗长远发展?我们又能否探索更精准的资源分配方式,惠及更多病人呢?
撰文:医院管理局联网服务总监邓耀铿医生
在2023/24年度,医管局药物开支高达131亿元,并呈持续增长趋势。造成这现象的原因,除了人口老化及慢性病患增加,导致医疗服务需求攀升外,药物成本不断增加亦是主因。
现今医药科技进步迅速,尤其在癌症或罕见病治疗上,不时有突破性药物面世。这些新药治疗效果显著,但因受专利保护,价格往往十分高昂。若相关药物病人需要自费,病人经济状况又不符合获得资助条件,随时面对动辄数十万元的庞大药费开支。更令人痛心的是,对于需要付出高昂药费治疗顽疾的情况下,部分病人宁可选择放弃治疗,保留金钱予家人。
上述并非全然个别例子。公共医疗其中一个宗旨是确保市民能够获得可负担且有效的医疗服务。随著医疗生态及环境改变,我们也有必要探讨现行收费机制是否存在优化空间。举例说,如果调整收费机制能获得更多资源,从而引入更多昂贵但疗效佳的新药至药物名册,让病人获得可负担的治疗,避免因病致贫,又是否可行的出路?
医管局早前透过“成本评估小组”成功与药厂议价,将一种透过“1+”机制注册、用作治疗晚期癌症的新药纳入医管局药物名册。患者不再需要自费数十万元治疗成本,而只需支付每16星期15元的药价,便可获得治疗,让许多原本因经济考虑而想放弃治疗的患者重燃希望,对患有顽疾的病人绝对是一大福音。调整收费后每名病人可能需要付出多一点,但集腋成裘下,能够“画大个饼”增加资源,引入更多新药,让更多病人受惠,相信亦是社会乐见之事。
笔者必须强调的是,即使调整收费后,政府对公营医疗负担不会减少,亦不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公共资源始终有限,我们期望能更精准地投放资源,帮助更多有逼切需要的病人。
多管齐下优化资源运用
除探讨开源的可能性,医管局亦一直积极推行不同措施为药物开支节流。医管局自2017年起推行“覆配易”覆配药物服务计划,透过分期配发药物,平衡病人有效安全服用药物及领取适量药物的需要。在药物采购方面,“成本评估小组”积极协助减低引入新药的成本,同时加强统一采购策略,引入更多竞争者,以合理价钱将更多药物纳入药物名册。
减少药物浪费亦是另一节流有效措施。我们将在3月24日 (下周一) 实施新的配药安排,包括将处方药物的每次最长配发期调整至24周,多于24周的药单将作覆配安排,同时亦会分阶段减少“有需要时服用药物”的配发量,相信能节省数以千万元的药物开支,节省的金额亦会再投放于病人身上。
医管局正按既定机制与政府就调整收费磋商,并在完成检讨后会向政府提交调整收费方案。诚言,任何关乎公共医疗服务的调整都必须审慎进行,充分考虑对市民的影响。作为公营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管局致力在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有限资源间取得平衡。我们期望社会各界能透过理性讨论,共同探索既能确保病人获得适切治疗,又能有效运用有限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最终让广大市民受益。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