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医疗费用减免 扩阔安全网及医疗费用上限 加强保障病人
近日“公营医疗服务收费改革”彰显医管局锐意改变服务供求失衡、资源错配的决心。医疗收费增加,难免令市民忧虑未来能否负担增加的医疗费用。其实,医管局并没有忘怀政府的基本理念,即不会有香港市民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照顾。为了照顾社会上一群需要支援的低收入人士、长期病患及贫困年长病人,医管局将会加强现有的“医疗费用减免机制”,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更大、更稳、更密、更厚的安全网。
我过往在为医管局服务期间,有机会和不同病友组织见面,从中聆听他们患病时遭遇的苦况,以及对“医疗费用减免机制”的建议。我乐见医管局都有一一听取,并在今次的优化措施中实现。
撰文:医院管理局前主席胡定旭
不少病友和病友组织后来都成为朋友,并保持联络。近期有病友组织提及,一位长期病患黎先生的个案,他一直有申请医疗费用减免。根据过往医疗费用减免机制,黎先生为通过有关经济审查,需要向医务社工递交他和妻子以及两名中年儿子的经济文件以作评估。在收集文件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产生不少摩擦,更影响了彼此关系。在新机制下,医管局修改了需要纳入经济审查的家庭成员定义,黎先生只需递交他和妻子二人的经济文件,使整个申请程序既简单又轻松。
在现行规定下,由于黎先生未满65岁,即使他获发有限期12个月的医疗费用减免,但因为65岁以下人士的医疗费用减免证书并不适用于偶发性普通科门诊服务,若黎先生需要接受偶发性医疗服务,他必须在门诊前特别约见社工,申请一次性医疗费用减免,实在令他心身疲惫。在新机制下,他的有限期减免不单涵盖上述服务,减免有效期将由现时的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如果在18个月内再次提出申请,更无需提交经济文件作审查。这一切实在为黎先生一家减轻不少压力,并且在面对突发健康问题时,能获及时医疗服务。
另一位单身病友李女士需要长期洗肾,因她的收入稍超出每月入息中位数的75%,加上资产超出限额,所以她未能受惠于现行减免机制。今次新机制下,医管局将一人入息限额放宽至入息中位数的150%,而资产限额也同时放宽至申请公屋资产限额。此新措施正正为类似李女士的一人家庭提供最适切帮助,让她不必因担心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
今次医管局大幅度修订医疗费用减免机制,希望能更全面的保障病人,提升生活质量。这些措施不仅能减轻病人及家人的经济负担,更能促进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让每位市民都能在有需要的时候,获得应有的医疗支持。希望未来政府能够持续关注医疗保障,进一步改善相关政策,让更多人受益。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