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营医疗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改革决心
香港公立医院一直是全球最有效率、最高质量的医疗系统之一,长久以来发挥卫民保康的角色。尽管如此,随著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普遍,导致医疗服务需求急增;医学科技进步,在提升诊治效果的同时,亦令医疗成本持续上涨。市民一直依赖著的这张“全民安全网”,以至整个公营医疗系统均面临前所未见的压力,甚至已达临界点,实在不胜负荷。
所以,我们要改革,必须拿出决心,为公营医疗系统进行改革。
撰文: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高拔升医生
决心改革 承担不变
这次公营医疗服务收费改革意义重大,并非仅仅简单“检讨”收费和资助比例,而是一场“改革”,是整个医疗改革的重要一环。必须强调的是,改革目的并非为了减少政府对公营医疗服务的承担,相反,是怀著对市民承担的初心,妥善运用有限公共资源,更好地保障市民,特别是“贫、急、重、危”病人;同时透过理顺服务,减少浪费,确保公营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既要财政上可持续,亦要医疗质量可持续。
扭转“小病大医,大病自费医”局面
医疗制度健康发展实有赖公私营医疗互相配合,惟现今本港公私营医疗系统服务病人比例失衡,九成病人倚赖公营医疗住院服务,但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数目、硬件配套和可提供的服务量,却未能配合庞大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前线同事每天疲于奔命地照顾病人。资源错配亦导致基层医疗,以至专科方面出现“小病大医,大病自费医”,以及轻症病人坐满急症室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透过改革收费及调整资助扭转局面,改变市民使用公营医疗服务的习惯和模式,减少浪费,善用资源。
理顺公营医疗服务 减少浪费
例如,住院急症病床收费方面,明年改革实施后,会略高于日间治疗收费,希望鼓励病人多使用日间服务,减少不必要住院。至于急症室每次收费加至400元,同样是希望引导非危急病人使用基层医疗服务,而分流第一和第二类的危殆和危急病人则获豁免费用,好让急症室资源得以善用,集中照顾有紧急医疗需要,例如需要即时抢救的病人。另外,普通科门诊和家庭医学专科门诊服务则划一每次收费150元,希望鼓励市民多使用家庭医学和基层医疗服务,疏导专科门诊压力。我们希望理顺住院、急症室、门诊等各层级服务的相对性,为病人提供最适切医疗服务。
减少浪费方面,我们首次为病理检验及非紧急放射造影等服务引入共付模式,按项收费,服务分为基础、进阶及高端三类项目,例如一般验血、照X光等维持免费,但其它相对复杂服务则每次收费50至500元不等。药物方面,将会调整标准药物收费与数量,避免市民囤积药物,造成浪费。政府于整个共付模式仍维持高额度资助水平,务求维持在市民能够承担的合理范围。
改革“有加有减” 达致“大病不致贫”
笔者想强调,这次改革是“有加有减”,“加”是加强保障病人,“减”是减少浪费,务求将宝贵的公共医疗资源精准地投放到有需要的病人身上。
在加强保障病人方面,为了确保不会有人因为经济困难而未能获得合适治疗,以及避免“大病致贫”,我们在医疗费用减免机制方面作了重要改动,大幅放宽入息和资产限额、扩阔涵盖范围和期限、以及简化申请程序;同时会引入住院及门诊收费每年上限一万元,不单对低收入及弱势社群加强保障,一些患上急病需要长期住院或突然需要大幅增加医疗开支的中等收入病人,亦能得到更大保障。
另外,我们亦会透过扩阔撒玛利亚基金资助的安全网,增加对需要使用自费药械病人的资助,日后会放宽入息计算及扩阔累进计算表,病人可以获得更多资助,大大减轻自费药械的负担。
医管局正不断优化引入创新药械的机制,将更多疗效佳的新药物尽快纳入药物名册,例如引入更多针对癌症、疗效较佳、副作用较少的新型标靶药物,让有需要的病人以较便宜的费用接受较佳治疗,确保病人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不接受治疗。
在减少浪费方面,我们希望透过导引病人使用合适及必要的医疗服务,理顺公立医院的服务供求失衡,令香港公共医疗资源用得其所,香港的公营医疗系统亦可朝著健康方向持续发展。
医疗系统失衡、医护人手不足、资源错配等并非香港独有问题,同样问题亦发生于其他先进、已高度发展的国家或地区。要解决积累已久的困局与难题,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可以一步到位。改革过程中,都必须拿出勇气,一鼓作气,落实有效措拖,完善医疗系统,拒绝坐以待毙。
笔者十分感谢医务卫生局带领医管局团队同仁齐心并肩作战,让我们可以参与推动如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公营医疗服务收费改革,期望社会大众给予支持,共同为健康香港、为公营医疗系统可持续发展出一分力,塑造光辉未来。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