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英伦现“逃离潮” 4个留学生自白
2002年公映、由英国著名导演丹尼.波尔(Danny Boyle)执导的《28日后》(28 Days Later)是一部幻想灾难片,电影甫开场,就是主角昏迷28日后醒来,游走于杳无人迹的伦敦街头,一场世纪疫病爆发,令整个繁华的伦敦空空如也,变成了死城,美丽的维多利亚建筑依然矗立,中世纪的雕像依然守护在街头,然而,饕餮地球资源的人们却全数消失得无影无踪,夕阳下的白金汉宫前没有一个人、伦敦眼巨大摩天轮停止了转动……十八年后,原来全民感染致命传染病的英伦似乎不只存在于幻想故事中……3月12日,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连同首席科学顾问瓦伦斯(Sir Patrick Vallance)会见传媒,宣布考虑以“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方案应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估计要让六成国民、即约4,000万人感染,以获得抗体。约翰逊还要民众做好“自己挚爱的人因病早逝”(Many more families are going to lose loved ones before their time)的思想准备。此语一出,舆论哗然,全国出现恐慌性抢购潮,以致各地留学英国的学生,尤其是两岸三地留学生,都争相抢购机票,逃离英国。
我们访问了四位留学当地的学生,有人回到了香港,有人暂时留下。他们都质疑英国政府这项“群体免疫”政策,对当地人薄弱的防疫意识,更异口同声地以“恐怖”来形容。而且,透过这些年轻学子的诉说,我们也看到英国人和英国文化的另一面。
撰文:曹民伟
约翰逊稍早前提出的“群体免疫”式防疫策略,相对于整个欧洲国家采取的封城、停课等积极防御措施,令英国似乎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抗疫之路—不主动检测、轻症不治疗、学校不停课,甚至不取消所有大型活动(编按:现已调整部份政策)。如此“群体免疫”,被国民及科学家狠批为“佛系抗疫”、“天择抗疫”、“达尔文抗疫”……
英国于1884年曾经发生一宗著名的“英女皇诉讼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案”(The Queen v. Dudley and Stephens),当年在南大西洋有一艘名为“木犀草号”(Mignonette)的船沉没,四名船员—三名年长船员及一名17岁的男仆孤儿Richard Parker爬上救生艇,在大海中漂流。四人在大海上漂流多天,缺水缺粮,三名年长船员最终杀死了Parker,并分食了他的肉,最后得以获救生还。
后来,三名生还船员被控告杀人罪,最终确立了一个普通法先例:即使在危急状态亦无法构成对谋杀的合理抗辩,三人最终被判罪成。他们的故事更被改编成为小说及电影《少年Pi的奇幻飘流》。
约翰逊的“群体免疫”,便让人感觉企图在英伦岛屿上进行“适者生存”的可怕试验。难怪导致英国社会出现比病毒蔓延更可怕的恐慌情绪,国民、居住者、留学生等或以口诛笔伐,或以脚抗议—离去。加上疫情严重的欧洲各国开始封城、封国、限购物资、限制活动等等,以致英国留学生爆逃离潮,全副武装登上飞机……下面是四位留学生在这段特殊时期的第一身经历自白。
个案一:Julia,去伦敦找寻实习机会的台湾大学毕业生,3月17日回港
英国眼前好像别无选择,本身经济极差,医疗系统更已超负荷。
我本来去伦敦想找寻实习机会,台湾因疫情不准港澳学生入境,我不得不滞留伦敦差不多一个月,现在终于回到香港。我的返港机票是在3月8日订的,当时尚未加价,但自从约翰逊向民众说出做好“自己挚爱的人因病早逝”的准备的话后,离英机票立即被抢购一空,主要是港澳台的学生想回家,听说有些回香港机票甚至被抢贵到10万港元一张,往内地的机票更加抢到18万元人民币一张。
今次坐飞机回港有一定危险性,因为已有几宗是海外学生乘坐飞机回港后确诊的案例,所以,我准备了一套落机替换的衣服,还有手套、护目镜、帽及酒精纸巾等,我也买了纸尿片,在飞机上也不吃不喝,怕要上厕所。
登机那天,身边坐了两个在英国生活的内地人,也跟我一样穿着全身防疫装备,但机上的外国人却没有戴口罩,英国机场绝大部份工作人员也没戴口罩。回到香港,即使政府的隔离令尚未实施,我也自我隔离14天。
我在伦敦这个月,感觉当地人完全没有防疫意识。初时,我还会去博物馆,后来觉得博物馆也不太卫生,就不再去。在这边生活要很小心,我会做足戴口罩、洗手、用漂白水喷洒鞋底等措施;若天气冷,出街前也会先用颈巾温暖一下口鼻。
最可笑的是,当地人初时都笑我们华人过分紧张,我住的这个区有很多黑人,他们还会开玩笑说中国人是“病毒”;英国人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只有病人才戴口罩,而且病情不到最严重程度也不会戴。直到我离开前的一个星期,才看到多了英国人戴口罩。
这个星期,连英国人也去超级市场抢购东西,每朝11点开门前就要前往排队,不然货物就会卖个精光,纸巾、意大利粉都被抢购一空。其实,物资算是足够的,只是价钱昂贵一些,或者一天要走几趟超市才可买齐所需物品;我有些英国朋友真的开始担心了,会抢购粮食、厕纸,若然真的感染了,也可以在家自我隔离,不出街一段时间。
英国最新出台的抗疫措施包括:所有人应该避免参加聚会,避免前往酒吧、夜总会和剧院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我居住的社区还有很多中东人,他们仍然天天在餐厅聚餐,一边去超市抢购物资,另一边在夜晚的街道聚集。
早前我经过一些酒吧,依然看见很多人围在门前喝酒;还有很多人去球场看足球赛,丝毫没有疫情下香港街道那种水尽鹅飞。周末,Camden Town这个大市集区还是像旺角一样超级多人,即使疫情严峻,仍阻不了英国人行街吃饭,我们唯有自己更加小心,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地方。
虽然政府建议孕妇、7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有健康问题的高风险人群在家隔离12个星期(曾有说法是四个月),但这个星期我看到市面上仍然有很多行走缓慢的老人家,他们不少还是独居老人,要出来吃饭,要开车去买生活必需品,甚至还有一些是要上班的。
英国的国民保健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床位和人手严重不足。有些朋友透露,有人出现发烧和咳嗽等肺炎病征,于是致电NHS的111求助热线,但对方只会读出有关指引:若然出现病征,就叫你留在家中,自我隔离14天;即使病情很严重,也会叫你不要到医院检查,甚至不要再打救援热线,而应透过网上查询;除非你病到昏迷倒地,才可以致电热线,让全身穿上防护装备的人员前来将你送去医院。其实,这是用尽一切方法希望大家不要去医院,不去医院便不会检测,不检测便没有新增个案,也就不会引致大众恐慌了。
我有位台湾朋友在英国的医院工作,他说这边都是医院开出药单,然后让病人自行往药房买药,但近日很多药房都买不到药,而且,病床十分不足,若然那些未确诊的病人占据了医院的病床,真正病情紧急的患者就没有病床可用了;况且没有肺炎的人住到医院中,随时会跟真正患者交叉感染,到时就真的无病变有病了。
当我初次听到约翰逊的“群体免疫”方案,个人不觉得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英国医疗系统资源真的不可能负荷有大量感染者出现,超过2,000多宗确诊个案(现已逾5,000宗)已经让医疗系统不胜负荷了。未来三个月,英国会达到疫情高峰期,但要一至两年时间才会研发出疫苗,唯有透过群体感染病毒来产生自我免疫力,我晓得如果真正实行,将可能会有1.4%的感染者死亡,高达数十万人,不过,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我还是理解的。
英国眼前好像别无选择,本身经济已经极差,看到意大利封城令经济更加沉落,英国政府自然怕承受不起,所以,为保经济而没有叫停大型活动。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政权是不会顾及低下阶层市民的!
个案二:Andrew,英国伦敦某大学三年级交换生,3月16日返港
我真的不明白一个政府怎可能提出令数十万国民面临死亡的措施?
事情应该是由约翰逊提出“群体免疫”方案后开始,大量中港台留学生出现恐慌,看到超市的日用品被抢购一空,特别是厕纸和洗手液这些防疫用品。
我在去年9月来到伦敦作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待了不到半年。就读的大学刚刚才开始停课,但当时很多中学仍未停课,如今提早回香港也不感觉遗憾。我的学校没有出现感染病例,但邻近学校的宿舍有,真的有很多穿着防护衣的人入去擡走学生。
在伦敦市面,本地人很少戴口罩,我试过戴着口罩逛街,被一位英国大叔说我戴口罩根本没有用,除非全国所有人都戴才有用;有朋友更加被本地人指骂为什么戴口罩,引致别人恐慌,但我未听过有人因而被打。
我听当地新闻报道指,当局只会叫发烧咳嗽的人留在家中自我隔离,以及自己买成药治疗,因为英国医院的深切治疗部(ICU)资源紧绌,要真的病到倒下,才会被送往医院。看到本地人也没有获得应有的治疗,我们这些外地人就更难获得治疗机会了,所以才决定提早回港。
我在2月时去了一趟西班牙巴塞隆拿看足球比赛,那时候西班牙已经爆发疫情,2月中已有一名确诊患者死亡,但数万人的足球场还是洋溢着派对气氛,完全没有防疫意识,而且西班牙人时常揽揽锡锡,全场几乎只有我一个人戴着口罩。
这个月,我也有落酒吧、落Club,发觉英国人仍然很喜欢蒲夜店,彼此十分接近,没有戴口罩;这里的年轻人也不会留意防疫资讯。在3月初,还有动辄万人聚集球场观看英超足球赛,要到3月13日有球员、班主受感染,英超才决定停赛,榄球赛亦跟着停。
我从新闻报道听到约翰逊提出“群体免疫”方案,觉得很荒谬,因为新冠病毒不是死亡率低的病,最严重的像在意大利可导致逾9%感染者死亡,至今也未有疫苗,我真的不明白一个政府怎可能提出令数十万国民面临死亡的措施?若然此政策在香港推出,一定引起全民(上街)抗议!
英国人未曾经历过沙士(SARS)这么严重的传染病,普遍市民没有太大恐慌。我曾问不少英国同学、朋友,他们都认为新冠肺炎不过像普通伤风感冒一般,只是手尾长一些,也许老人家感染才会较为严重。当政府要求70岁以上老人自我隔离在家四个月(现为三个月),街上的确少了老人家,但是,还有很多年轻人逛街,不像香港街上冷冷清清。
家人从新闻报道上看到英国对抗疫情的方法,就叫我尽快回港,我于是买了3月15日的机票,那时才6,000港元;朋友买迟一日走的机票,已经涨价到14,000港元,再后来所有经济舱机票都买不到了。在飞返香港的飞机上,我全身包得十分密实,不吃飞机餐,全机的香港人都包得密密实实,我身旁的外国人却没有穿任何防护装备。
我觉得香港的防疫工作做得很好,所以感染数字才会如此低,而且人人都少了出来聚会吃饭,宁可走去行山,我回港后亦会自我隔离14天,尽量跟家人保持两米距离,也不会一齐吃饭。
个案3:Purdee,萨塞克斯大学三年级生,3月19日返港
这里的老人家经历过世界大战,不会理会政府的劝告,更加我行我素。
我最难以置信是英国人普遍对新冠病毒没有多少担心,他们的心态是,若然是你的就是你的,担心也没用;若然不是你的,就不必担心;英国人的个性很随心,不似香港人这么小心,他们自以为身体健康就可以抵抗任何疾病,他们认为英国人的抵抗力比亚洲人好;曾经跟英国朋友谈过为什么他们不怕新冠肺炎,他们说只要做很多运动,就不会患病。
2月初,香港爆发新冠肺炎时,英国还是零个案,我那时曾挣扎要不要戴口罩出街,后来看到新闻报道说有华人因戴口罩被打,就决定不戴口罩;直至3月5日,英国出现首宗本土死亡病例,确诊病例也很快突破100宗,我就决定要坚持戴口罩出街。
其实,不只在今次疫情上看到英国人排斥华人,早在四年前刚到英国时,我已感到部份当地人对华人反感;近月,我们戴口罩出街时,本地人就在背后直呼我们为“virus”(病毒)。在英国戴口罩真的要承受很大压力,我们会看到本地人厌恶的眼光,口罩在英国人心目中象征你患病;平时我们上巴士都会跟身边人说句“Hello”,友善地打个招呼,但戴了口罩后,跟巴士上的人打招呼也没人理睬你,好像你身上有跟他们不同的东西,令他们感觉很不舒服。
我们主要去Boots这家药店买口罩及洗手液,但开店五分钟就会卖个精光,所以要预先排队,我们也会上网购买,有些口罩不用排队便可买到,却被炒得十分昂贵,要25英镑五个,即约50港元一个。
英国人实在太hea!他们认为个人卫生做得好就足以防疫,自我保护意识很低;相对来说,华人更懂得自我保护,有些甚至夸张到全身用雨褛包得密密实实才出街。不过,本地人即使戴了口罩也没相关常识,时常戴戴除除,又用手触摸口罩表面,其实只是做做样子。
我觉得约翰逊这套“群体免疫”理论完全是为有钱人设想,因为有钱人若感染病毒,必定可以去私家医院用钱买病床、买呼吸机、买最好的药物,低下阶层染病却要排队等待公立医院的病床和药物,就很危险。
英国政府一再强调轻微病征的病人应留在家中,并要求70岁以上老人家在家自我隔离四个月(现改为三个月),但我坐巴士时仍见到很多老人家出街,这里的老人家经历过世界大战,不会理会政府的劝告,更加我行我素。
英国人还有很多坏习惯,像喜欢咬笔头、咬手指,用公共电脑也不抹一下,他们会舔手指数银纸和揭书,也有人随地吐痰、如厕后不洗手、便后不冲厕等。媒体上的防疫教育也做得不足够,本地人都很随意,任由孩子在地上捡起食物,或者用手摸鞋底。
这边的夜店已没有什么亚洲人了,只是洋人仍爱聚在一起饮酒。当欧洲各国已关闭酒吧夜店,英国大部份措施仍只属劝吁性质,始终酒吧文化在英国很普及,即使疫情来势汹汹,只要政府一天不强制关闭全国酒吧,人们依然会聚集在酒吧饮酒,产生感染危机。
可幸,我的家人很早已帮我订购回港机票,有朋友因为买不到机票回港而哭起来,在这个情况下,很多香港人都想回家,好像留下来就像是等死一般!我觉得返香港会好一些,因为在这边,每次出街都很怕身边没戴口罩的英国人。一个人在英国,就要晓得保护自己,初时心里很惊,怎么这些英国人对新冠肺炎完全不当一回事,明明全世界已死了好几千人!
我一早预备好上飞机的装备,那天,我穿着风褛上机,戴上一个保护眼罩、一个外科口罩,还用胶袋包着头,并备有酒精纸巾、洗手液等;这边的内地同学比香港人更害怕,这段时间他们甚少返学校,他们都是有钱的学生,机票卖光了,有些内地生索性夹钱包起整架飞机离开。
个案4:Marco,萨塞克斯大学二年级生,留在英国
这边香港人都很团结,会互相照顾。
稍早时,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大学都停课了,英国的大学却迟迟不肯停课,我们天天要返学,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真的十分害怕!我就读的大学到3月16日才决定停课,这时当地已有逾1,500人感染新冠肺炎;然后开始有愈来愈多大学宣布计划或已经关闭教室,改为网上授课,连期末考试都预备在网络进行。
我就读的大学没有人感染,但附近的学校却出现了两宗病例,一个是在火车站感染,一个是往法国滑雪时感染,那天还看到有全副保护衣的救护人员从白车下来,接走受感染的学生。这个星期政府才开始取消大型活动,听说4月的马拉松也决定取消了(现已宣布延期)。
香港人及内地人都有戴口罩,洋人全班只有一、两个会戴口罩,本地人会用奇异眼光看着戴口罩的我们,有些朋友在街上被骂,我在街上也曾经被两名洋人指着我来笑,事实上,英国同学戴口罩都会被自己人笑。欧美文化认为戴口罩的人生了病还在外面到处跑,才会引发误解和冲突,随着疫情愈来愈严重,这个偏见才逐渐有所改变。
我们所在的布莱顿(Brighton)有很多夜店,还有赌场,都是人多挤拥的地方,在疫情爆发下,还是见到很多英国本地人去,我真的惊了,不敢去;这个星期出街,仍然有那么多人等巴士,没有戴口罩的人一齐上挤逼的巴士,大家都没有做什么预防措施。
我看新闻才知识首相约翰逊所说的“群体免疫”,我在香港时从未听闻可用此方法来抗疫,英国的华人圈子听到后普遍都很惊慌,好像政府什么都不会做,就是让我们等着感染、等着死!这些日子我们努力买消毒酒精、洗手液、厕纸等物资,后来看见连意粉都被抢购,洋人开的超市都给抢购一空,倒是亚洲人经营的超市还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口罩更是买不到,能买的都很贵,幸有香港同学在亚马逊网站订到口罩,把多余的让给我,才有口罩用,这边的香港人都很团结,会互相照应。
上星期,大家还在温习预备5月初的考试,突然看到约翰逊的抗疫方法,纷纷在这几天飞走了;有八、九成香港同学会在这几天飞返香港,人人都抢机票,我倒觉得坐飞机也很容易感染,留下来可能更安全。
我决定留在英国所租的房子,等待疫情过去,现在已经储了两个月的粮食物资,未来外边即使疫情大爆发也不怕,预计可以整整两个月不外出,我想这是最安全的办法,因为自己已做足防疫工作,反正每个地方都有机会出现大爆发。我曾经历沙士,所以对防疫已经很熟悉,只要不去公众地方便可,我连中餐厅也不去了,就不必那么恐慌!
四位留学生在英国各有不同的经历,但在异乡的日子,在疫情蔓延的时刻,都亲身见证着一个世界较文明国家,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跟落后的地区原来都没有多大分别。他们都油然而生同一个念头:念家、想家、回家……他们叙述的故事似曾相识,好像是幻想电影中的桥段,但领导者的一念之差就可能将恐怖幻想变成现实,这是一段特殊时期毕生难忘的共同经历,那不但是个人人生的重大考验,也是一次文化的强烈碰撞……
《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曹民伟其他文章:
上文节录自第206期《香港01》周报(2020年3月23日)《“群体免疫”言论致全民恐慌 留学生群体逃出英伦》,网上标题由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