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洗脑式歌颂难奏效 年轻人如何认同中国人身份?
“很多人觉得,原来跟内地融合是这么一回事,也开始反思中港应该是什么样一种关系。他们梳理后就有不一样的反应,每个事件都酝酿一个思潮的、论述的改变,等到一个契机就爆发出来。这个底层的论述、对中国的抗拒一旦成形就很难扭转,现在只是被强行压抑住。”随着自由行扩大,水货客横行、反高铁、反国教(国民教育)、反831(人大政改框架)等社会事件,中港矛盾日益加深,年轻人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也急剧下滑。
赵永佳说:“最主要还是年轻人。我这一代的人,怎么样的中国都见过,现在怎么看都比文革的时候好,所以40岁、50岁以上的人对中国的认同感可能没有太大变动。但年轻人不一样,我们的国民教育做得并不好,它没有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有光明也有黑暗,所以我常说,香港没有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选择做中国人。”
赵永佳感叹,现在的教育只会告诉年轻人中国是个强国,片面宣传它的光明灿烂,并且单方面灌输“你要做中国人”的观念,这对年轻人而言不只无感,在接触现实状况与新闻资讯时,甚至会感觉受到洗脑、欺骗,在本土氛围强烈的状况下,更难对中国产生认同感。
赴内地大学交流 认识真实中国
“跟中国融合有什么好处?香港政府最近都在说年轻人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啊,我给你很多实习的机会,我安排你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那里工作两个月,将来就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可能有些菁英能抓紧这个机会,但一般的年轻人怎么去看你讲‘大湾区’、讲‘一带一路’、讲整个中国机遇?有多少年轻人觉得这跟他有关联?你愈讲这些他就愈气,觉得根本不是在讲我。”
根据香港广东青年总会联同明汇智库,与香港大学及广东省青年联合会于2018年底发布的民调,有43.5%受访青年同意大湾区规划会为香港带来机遇,但仅23.3%愿到广东就业,42%不愿意,原因大多是缺少内地人脉、不适应内地职场环境、不愿与家人分开及内地较高税率等。由此可见,多数青年虽认同大湾区有发展前景,但似乎“不是我的发展前景”。
“香港很多人都还不能接受去内地工作,因为他们真的不了解中国是圆还是方的,他们只能从电视、网络中看到内地人来了以后,造成了什么影响。台湾在中国工作的人很多了,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网络,但你要港青去内地工作,他一点概念都没有,他要怎么去?一些去内地一两个星期的交流团,说要熟悉中国、认识中国,说穿了就只是旅游嘛,他会对中国有不一样的想像吗?不会的,他也不会因此想去内地工作。”赵永佳解释说。
他认为,若想令港人愿意与内地有更多交流、感受融合的好处,必须让香港青年对中国有更直接、更长期的认识,而大学时期动辄半年的学生交换,显然是一个较有效方法。
“让年轻人去跟北大、清华等名校交流,就能自己认识中国比较好的一面。但现在的交流很多都要自掏腰包,家里环境好的宁愿去欧洲、去美国,家里比较没钱的就去台湾,你真要让他认识中国,你要全包啊,学生只负责去就好,住在很好的宿舍里,认识在中国最顶尖的那群人,对中国的感觉可能就不一样了,但香港现在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
赵永佳指出,借由教育与亲身体验重新认识中国,有助于消除中港融合下的矛盾与冲突;同时,港府也需深思,有哪些领域或政策是政府能处理,又与年轻人切身相关的,例如教育改革完全就是公领域的事务,只是长期不被认可,这就是值得港府努力的一块。
事实上,社会运动与政治参与的热度向来有高有低,香港现在正处于低谷徘徊,台面上没有值得支持的对象、政治体制又令人失望时,政治参与似乎已和他们全无关联。
尽管如此,特区政府和从政者们仍应致力寻找那一丝改变的可能,让他们觉得在这个制度下可能会好转,这才有助于年轻人卸下自筑的高墙,真切地向外张望,触摸那模糊的恐惧究竟是丑恶的巨人,还是虚妄的幽影!
延伸阅读:【雨伞运动‧一】从希望到失望 香港青年的沉寂与落寞【雨伞运动.二】如何带给年轻人新希望? 民主派欲振乏力【雨伞运动.三】香港的政治困局? 年轻人该悲观以对或乐观以待【雨伞运动.四】民主为何而生? 香港青年难以转变的身分认同
【太阳花学运 ‧ 一】从觉醒到觉悟 台湾青年的“转型”之路【太阳花学运 ‧ 二】蓝绿依旧控制大局 说好的政治新生态呢?【太阳花学运 ‧ 三】觉醒青年由红转黑 年轻人从理想跨向现实?【太阳花学运 ‧ 四】意识形态战失效 蓝绿却仍在弹老调
上文节录自第154期《香港01》周报(2019年3月18日)《港青忧虑的来源:自筑的城墙与想像的巨人?》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