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港青忧被彻底同化 抗拒内地心病难医
经济发展停滞、阶级流动失能、生活水平低落、物价楼价飞升,认为分配不公、前途茫茫,似乎是港台青年共同感受。不同的是,台湾在高度的主体性及民主制度之下,面对诸多社会问题,年轻人大多将此归咎于政党恶斗的内耗与政府的无能;相较之下,香港回归中国二十一年,与内地交流日益密切,加上硝烟不断的政治争拗,许多香港青年将“特区政府”视为“北京政府”的傀儡,认为一切都是“一国两制”种下的恶果。然而,那堵自筑的高墙,以及各种模糊的恐惧,究竟是丑恶的巨人,还是虚妄的幽影?
台湾太阳花学运爆发时期,“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口号在年轻人之间不断传递,香港人也高举“请台湾人踏在香港人的尸体上远离中国”的标语予以回应,许多中港矛盾下的不满被插画家以漫画形式提出控诉,包括“香港看似光鲜亮丽,其实被弄得一团糟”、“物价房价涨到满天飞”、“拜托台湾守住民主”,这类“香港人的心声”在台湾引起广大回响,台港青年间似乎有了共识——“香港在‘一国两制’之下变得面目全非,台湾务必把香港当成前车之鉴,努力守护现有的民主制度。”暂且不论香港回归下的“一国两制”,与台湾“解决政治对立”下的“一国两制”有着根本差异,也先不探究香港的社会问题与民主制度的落实是否有实质密切的关联,目前香港青年所遭遇的处境,真的如他们所想的悲观,抑或是对中国大陆抗拒下的想像?
“我们2016年做过一个香港、台湾、澳门的民调,询问三地青年应该与中国保持距离还是加强融合,结果香港有72%认为要多保持距离,是三地中最高。”采访一开始,香港教育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赵永佳就拿出这份民调,结果显示香港青年普遍认为应与内地保持距离,台湾是约一半一半,澳门与内地来往的意愿最高。他说:“我第一眼看也觉得很讶异,香港竟然比台湾更‘独’啊?可能台湾与大陆隔着一个海峡,觉得有一点距离吧,香港是没有距离的,年轻人觉得再来就完蛋了。”尽管中央不断推出各式惠台政策,愿意前往大陆念书、创业的台湾青年也愈来愈多,但台湾与大陆间始终保持着一个台湾海峡的“安全的距离”,且台湾人大多认知自己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多一点接触交流,不会造成太大实质影响;香港毕竟已身处“一国”的架构之下,加上内地城市急速发展追赶,香港青年更担忧过多的融合将全面丧失自身独特性。
香港青年忧被“强国”彻底同化
“日本漫画《进击的巨人》看过吧?大陆就是漫画里的巨人,(以为)内地人来香港要把你压垮,很多本土的想像就是这样子。香港有一幅图改得很好,漫画里的城市有几道高墙,最外是文明道德、中间是‘一国两制’、最里面就是人权法治,隔壁的‘强国’巨人要慢慢跨过来把你吃掉。年轻人真的有这种想像。”除了过度融合可能被“彻底同化”的恐惧之外,赵永佳也提到,台湾在经济长期停顿的困局下,年轻人很关注工作、社会流动的问题,大陆若有更好的前景,他们并不排斥前去寻找机会,但对香港青年而言则不尽然。他说:“台湾人会很务实地看待,跟大陆融合能否给他们比较多机会。但香港这方面的问题其实并不大,我们失业率很低。当然现实与想像会有落差,你若问年轻人对生活的满足感,香港可能比台湾好,年轻人要出来找工作有问题吗?没有的。你说是不是很好?可能不到很好。他们有没有诉求?可能有很多诉求,但生活真的很差吗,我想并没有那么差。”
香港社会当然并非毫无问题。回顾香港电台每年就各项政策所做的市民满意度调查,政治方面的得分由高变低,房屋政策的满意度也在2010年后急遽下滑,而教育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普遍不满,近年来医疗问题也频频浮上台面,但经济状况的满意度相对平稳,整体的生活状况与社会福利制度也尚属平稳。香港既存未解的问题,又在本土论述中与“中国因素”扯上关联,各种舆论直指港府不但没有为年轻人着想,反而一味采取“中国导向”的施政方针,让内地人过度融入香港、造成本地公共资源被稀释、生活质素受影响、竞争加剧、文化被侵蚀……尽管年轻人对此未必有亲身经历,但在这种论述下,他们仍会义愤填膺地认为,香港果真在中国的强势入侵下变得千疮百孔。
“毒奶粉”重挫对中国认同感赵永佳说:“你看整个雨伞运动,一点社会经济诉求都没有提出来,它只有政治诉求,就是怎么去处理跟内地的关系。生活因素可能确实影响到他们出来的意愿,觉得内地的介入影响了他的生活,但这只是火上加油,有多少人真的住在上水?有很多上水的居民去参加吗?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在媒体里看到(水货客扰民)的这些事,就更肯定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尽管这跟自己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他分析,雨伞运动的参与者,并非生活最底层的那群人,反而是一些有向上流动经验、但没有到最上面的大学生,他们基于理念上的感召,认为缺乏民主制度的政府会将香港带向崎岖的未来;尽管,他们对于一个市场体制下的政府能有多大作为、一个民主体制下的特首又有多少能力来改善年轻人的生活,同样心存疑问。
生活未必如此不堪,是否起因于民主体制的不足也尚待证实,但可以确定的是,对内地的负面标签,已深深烙印在许多香港青年的脑海中。若提到内地人带来的影响,在眉头一皱之际,他们还能滔滔不绝地提出各式各样的例证。在媒体与社交平台推波助澜之下,许多年轻人加强了内心的确信,并将香港近年来面对的问题归咎于中央的全面管治与融合方针。“有些地方一定会有影响,不能说没有,譬如自由行的量太大,很多地方变成内地人买东西的据点,这些如果没有处理好,年轻人看主流媒体都可以见到,不需要别人去助谣。这些都是现实发生的事情,未必跟很多人切身相关,但香港跟中国融合后有什么影响,他都会看在眼里。”中港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就如同发炎甚剧的伤口,每发作一次痛一次,甚或往其他部位蔓延。随着疼痛的次数愈发频繁、病灶日渐加深,香港在急着刨除病根之际,或许也该厘清,难以痊愈的原因是真的“病入膏肓”,还是“身病易解、心病难医”?
“回看香港回归的二十余年,2000年左右,香港对中国的认同是慢慢上升的,很多人在头十年对内地的看法相对正面,甚至认为中央政府比香港政府更好,在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那时候谁都是中国人,香港真的跟内地同一呼吸、同一感觉,大家都在说怎么去救灾。紧接着是当年8月北京举办奥运,大家也都跟着一起欢呼、一起庆祝,此时香港的中国认同达到一个高峰。”但这高峰持续不到一个月,内地爆发三鹿“毒奶粉”事件,许多家长对国产奶制品失去信心,涌入港澳抢购奶粉。这让正闹“奶粉荒”的港澳居民大感不满,年轻人也开始惊觉,眼前的中国,竟然与课本上“美好又强大”的国家有着如此落差,继而批评“我们在北京奥运中取得了最多的金牌,却连给小孩一个安全的奶粉都要到香港争抢。”
继续阅读:【中港矛盾】洗脑式歌颂难奏效 年轻人如何认同中国人身份?
延伸阅读:【雨伞运动‧一】从希望到失望 香港青年的沉寂与落寞【雨伞运动.二】如何带给年轻人新希望? 民主派欲振乏力【雨伞运动.三】香港的政治困局? 年轻人该悲观以对或乐观以待【雨伞运动.四】民主为何而生? 香港青年难以转变的身分认同
【太阳花学运 ‧ 一】从觉醒到觉悟 台湾青年的“转型”之路【太阳花学运 ‧ 二】蓝绿依旧控制大局 说好的政治新生态呢?【太阳花学运 ‧ 三】觉醒青年由红转黑 年轻人从理想跨向现实?【太阳花学运 ‧ 四】意识形态战失效 蓝绿却仍在弹老调
上文节录自第154期《香港01》周报(2019年3月18日)《港青忧虑的来源:自筑的城墙与想像的巨人?》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