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龄科技.专访】安老阻力多 林正财:人口老化非现在进行式

撰文: 陈琬蓉
出版:更新:

根据官方推算,香港人口老化在未来二十年会明显加剧, 65岁或以上长者的比例将由2016年的17%飙升至2036年的31%,每三个香港人之中,便会有一个是老人家。“许多人还误以为人口老化在香港只是‘现在进行式’,觉得距离步入人口老化尚有一段缓冲期,其实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以“龟兔赛跑”作喻,指出本港以缓速发展的安老政策应对社会老化现状远远未够,“在安老服务上,我们要想的是如何将这一只龟变成一只‘电龟’。”

【乐龄科技.专访】居家安老为目标 林正财:但政策仍向院舍倾斜

林正财认为,社会氛围依然成为政府能否大刀阔斧处理安老问题的成败关键。(陈琬蓉摄)

苦于缺人 输入外劳“有共识便尽快做”

林正财认为,政府长远有利落实安老方针的施政目标,值得嘉许。但眼下香港处理安老问题的阻力,艰在无地、苦于缺人、难在迈向专业化。例如在最核心的“缺人”问题上,单凭政府之力还远远未够。他指出,社会氛围依然成为政府能否大刀阔斧处理安老问题的成败关键:“就像现时听到部分院舍为院友洗澡,人手已经短缺到‘本来日日冲,𠵱家隔日冲’的程度,但在输入外劳解决人手短缺上,《施政报告》只是从上年的‘研究考虑输入外劳’变成今年的‘考虑输入外劳’,虽然口气似乎更为强烈……”

他顿了一顿,“我明白劳工团体对此有很多关注,但我更会希望社会尽快达到共识,然后像日本一样,制订如何输入外劳的全盘计划。”他以即将在安老界应用的乐龄科技基金作例子,指出科技无法完全取代人力,应用科技亦必先有人,才能在安老服务上相得益彰。

艰在无地 需预留土地储备应对人口老化

对于安老的另一核心问题“缺地”,林正财开门见山指出,所谓“缺地”,并非单纯是社会需要更多的安老院舍或日间护理中心。他分析,人口老化对土地带来的要求,是从本质上令老人家居住的区域变得宜居:“像油尖旺、深水埗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就算我们想叫长者居家安老,都是在说空话。”因此,在早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土地大辩论”中,他以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向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提交意见,希望增加土地供应,争取更多土地投放在安老范畴。在饱受争议的填海造地选项中,他亦表态支持东大屿填海。

东大屿填海近日成为政府招惹民怨的爆发点。对于坊间质疑远水不能救近火,林正财以“储备”来重申有备无患的重要:“我们必须承认,现阶段难以准确估算未来人口老化使用土地的比率及数字,所以就必须‘咩都做大啲’。”他更曾提出,香港需要2,400公顷土地来应对人口老化,并以这些开拓得来的新土地,补足过去二十年来,香港在土地规划中未有包括的安老设备。

安老的另一核心问题就是“缺地”。(资料图片/黄宝莹摄)

他解释,自己的推算比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估算的土地短缺多出整整一倍,是基于需要土地储备的缓冲来迎接人口老化:“倘若到后来我们真的高估了土地短缺,便权当大家都‘住得松动啲’,有更多的休憩空间。”他反指如果因为社会对填海的分歧,导致造地的规模不及需求,便会变相缺少缓冲,未能让在旧区生活得水深火热的长者有机会迁出,最终使居家安老仍旧沦为空谈。

林正财指缺地并非单纯是社会需要更多的安老院舍或日间护理中心。(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缺乏专业认证    各方需拥抱资历架构

相对于现时缺人缺地的严峻,在林正财眼中,安老业“专业化”比较轻松,仅是“渠已成,水未至”。所谓的“渠”,便是资历架构阶梯。他称欲要水到渠成,便需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入行,而吸引新血投身安老业的前提是整体提高保健员在资历架构上的认证。现时坊间提供予保健员的训练课程,以及供青年申请的“启航计划”⑤主要提供第三级的资历认证,即文凭程度(中六程度)。而在安老界中,可获得第四级资历架构认证的,已经是具有至少六年经验的院舍主管,等同于一个登记护士资历。所以不难理解不少已具备中六程度的年轻人从资历架构认证、事业阶梯、薪酬福利等各种考量上,偏向选择医护行业,或者视安老业为一个跳板,并非长期投身的选择。

“所以香港便要正正式式拥抱资历架构,政府更要拥抱,他们应该要开办更多的课程。”林正财以安老界前线员工“周身刀”通晓200多项的能力单元为例,说明安老业不纯粹是一门重复劳动的厌恶性行业,而是一项值得专业化的专业:“培训保健员的课程在资历架构认证中,应逐步提升至第四级;更长远而言,应该要发展到‘持证上岗’。”林正财以澳大利亚为例,解释具备专业认证的护理员及保健员十分吃香,期望香港安老界在前线员工培训以及院舍认证计划普及化后,下一步便推行前线员工认证普及化。“我们其实已经有路线图,只不过需要一个过程去实行而已。”

继续阅读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专访:【乐龄科技.专访】人口老化可成产业 林正财:香港不缺安老政策

上文节录自第134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2日)《应对人口老化 须跳出追落后思维 林正财冀全民与安老共生》。

相关文章:【乐龄科技】智慧安老产品多无以为继 业界兴趣低宁解决人手问题【乐龄科技】空间不足拖后腿 照顾员感受定成败【乐龄科技】安老需以人为本 切勿盲信高科技【乐龄科技】放任式推动智慧安老 长远需考虑前线培训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