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龄科技】智慧安老产品多无以为继 业界兴趣低宁解决人手问题

撰文: 陈琬蓉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在新一份《施政报告》虽然尝试多方面循序渐进地触及安老核心,希望跳出以往小修小补、隔靴搔痒的短视政策思维,但从长远计,能否扭转安老政策“与时间竞赛”的先天劣势,仍属未知数。如同其他重大社会议题,本港安老领域也面对土地与人力资源俱不足的结构性障碍。人手严重短缺,促使社会各界探索以科技辅助安老的各种可能。放眼全球,人口老化是许多国家与地区共同面对的大难题,乐龄科技随之发展得如火如荼。尚在起步阶段的港府磨拳擦掌,但本港安老界准备好投入这股科技洪流了吗?如何才能将乐龄科技应用成为安老长策之一,而非昙花一现?

乐龄科技是专门应对人口高龄化问题而衍生的科技产品,常见的乐龄科技包括可以辅助起居或强化活动机能的产品。(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乐龄科技,意为专门应对人口高龄化问题而衍生的科技产品,主要透过结合安老服务及新科技,支援长者生活需要之余,同时减低照顾者的压力。常见的乐龄科技包括可以辅助起居或强化活动机能的产品,例如防游走监察系统、升举扶抱工具、智能机械人等;同时亦有促进沟通的通讯科技,而香港最家喻户晓的通讯乐龄科技便是“平安钟”。

推动乐龄科技以辅助安老服务的建议,近两年在政府大力提倡下,渐渐进入公众视野。继安老事务委员会去年年中公布的《安老服务计划方案》,将“推广资讯科技应用以提升护理质素”纳入未来安老服务发展的二十项主要建议之一后,去年《施政报告》提出预留十亿元供业界申请的“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下称乐龄基金),便是第一个推广安老科技应用的专项计划,乐龄基金最快在11月起接受申请

本港的乐龄科技尚在起步阶段。(郑子峰摄)

千二院舍受资助 每间最多90万

根据基金简介,在安老及复康界中,只要是由社会福利署资助的院舍、社区照顾支援及日间康复服务,不论是非政府或私营机构,均可向委员会按规模及类别自由申请资助(下表),购买及租借认可的科技软硬件产品,例如常见的轮椅床、扶抱工具、电子机械臂等等。科技产品认可清单即将出台,预计受资助产品有数十项,并会列出价钱及代理商供采购参考。如安老机构辖下有多于一个单位,更可集合各单位的资助金额一同申请产品,有更大弹性。

此外,若机构成功申请试用新研发的科技产品,一旦获批,更可获无上限资助,惟必须持续试用该项产品两年,以及让业界定期观察成效,限制相对较多。审批基金的委员会则由不同界别及政府代表组成,基金预计可惠及约540间院舍及逾720间支援服务单位。

1996年一场寒流,导致逾百名独居长者求助无门失救离世,促使香港从欧洲引入平安钟,改良后成为如今安老界最广泛应用的科技产品,可谓本港发展乐龄科技的标志性起步。

二十几年过去,不同的安老照顾需求更多更迫切,市场虽不缺意念优良的科技意念,但落实到应用层面,却凤毛麟角。院舍作为安老业最大的持份者,除了资源分配外,还有什么考量令他们未能在乐龄科技应用上迈开大步?

平安钟亦属乐龄科技之一。(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故步自封 还是少用少错

“私人院舍有资源一定首先增聘人手,如果有任何支援,可以帮助院舍提升应用科技的水平,对我们一定有帮助。”身兼香港买位安老服务议会主席的连锁私营安老院舍负责人谢伟鸿肯定专项基金的成立,可为业界在紧绌资源中打开一扇科技之窗。乐龄基金推行后,所有参与“买位”的私营院舍及参与“社区券”、“院舍券”试验计划的私营服务机构将明显受惠。因为占全港安老院市场近七成的私营院舍,现时只能自费购置辅助性的科技产品,优次排序下,业界倾向先处理照顾员人手短缺问题,乐龄科技对于他们而言只是锦上添花。

“政府给了钱,是不是就代表可以解决问题?”谢伟鸿认为即使政府一掷千金,但推动乐龄科技在安老服务业中普及,科技产品是否可靠及具持续性,才是引入的先决限制。他形容,现时即使业界有心采用安老科技,但在认知上仍是“盲舂舂”的摸索阶段,加上很多产品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发展未能持之以恒,很多时令院舍大失预算。他指数年前申请社署的“照顾认知障碍症患者补助金”购置防止老人游走的监察系统,就遇上类似情况。

谢伟鸿认为即使业界有心采用安老科技,但认知上仍在摸索阶段。(郑子峰摄)

他忆述,数年前防游走产品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有些装在脚底、有些挂在颈”,眼花缭乱下,难免选择价格最相宜的产品,结果该公司一年半载后无法维持营运,加上由于操作系统不兼容,短时间内无法寻得其他公司接手,令到该防游走产品的后续保养维修无以为继,最终浪费了院舍的投资。

“不能说(引入系统)是对或错,这是(发展科技)一个必然的过程……但如果早知道投入会泡汤,不如从第一天起就不要用。”谢伟鸿耸着肩说。他指出安老行业的前线员工主要由一群较年长的劳动力组成,适应新科技并非这群“姐姐”的专长。他指科技产品的目标应是用来减轻人员的工作压力,如果科技的辅助成效无法彰显,最后还要员工花额外时间处理,便是本末倒置,徒添麻烦。

安老业的前线员工主要由一群较年长的“姐姐”组成,适应新科技并非她们的专长。(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现在院舍资料的管理系统还是我二十多年前写的大学FYP(毕业作品)呢!但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现在还是用同一套系统?”主修电脑的谢伟鸿是连锁院舍的第二代负责人,母亲早年开设家庭式安老单位,让他自小在安老业界打滚。他表示,系统在日渐庞大的护理需求下已经不敷应用,市面上亦不乏新型的电脑系统向他招手,声称提供更完善的管理功能。但令他不敢贸然更换系统的原因,除了部分系统收费昂贵得像每月“畀钱养系统”外,最重要还是业界接收相关资讯的渠道较为匮乏:“有没有权威可以告诉我(采用什么产品)不会被骗呢?不会中途又无以为继?在安老院,个人资料、私隐都是重要考虑。如果用旧系统,至少我懂得如何维修。”

谢伟鸿的院舍现在还用的资料管理系统是他二十多年前的大学毕业作品。(郑子峰摄)

谢伟鸿“斩脚趾避沙虫”的情况并非个别例子。2017年由团结香港基金研究、首个针对本港乐龄科技状况而发表的《乐龄科技概况报告》(下称《报告》)就曾提及,乐龄科技在本港安老界发展未能普及的一个主因,便是在应用新科技的前期,院舍需要另拨时间培训前线员工,变相在庞大的工作量外再增加负担,降低日常工作效率;一旦科技应用失败或朝令夕改,便会前功尽废,增加安老院舍损失。所以相比起以科技辅助安老服务,院舍更倾向不求有功,只继续增聘人手,或保守地沿用业界内已经成熟的产品。

上文节录自第134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2日)《十亿基金放任式推动乐龄科技 智慧安老考验官民智慧》。

相关文章:【乐龄科技】空间不足拖后腿 照顾员感受定成败【乐龄科技】安老需以人为本 切勿盲信高科技【乐龄科技】放任式推动智慧安老 长远需考虑前线培训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