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龄科技.专访】居家安老为本 林正财:前提是减低院舍入住率

撰文: 陈琬蓉
出版:更新:

香港人口结构即将步向“超高龄化”,推行完善全面的安老政策刻不容缓。安老政策与人口老化的本质,好比一场龟兔赛跑。在寓言故事中,幸得兔子偷懒,默默坚持的乌龟才能取胜。现实生活里,人口老化的速度更甚于脱兔,社会亦难以心存侥幸,期望这只兔子会驻足片刻,让安老政策这只乌龟可以发力穷追。特首林郑月娥在新一份《施政报告》虽然尝试多方面循序渐进地触及安老核心,希望跳出以往小修小补、隔靴搔痒的短视政策思维,但从长远计,能否扭转安老政策“与时间竞赛”的先天劣势,仍属未知数。

林正财叹息,香港对人口老化的意识可谓后知后觉(陈琬蓉摄)

“其实我们讨论人口老化已经讲得太迟。”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接受《香港01》专访时叹息,香港对人口老化的意识可谓后知后觉,“新加坡在二、三十年前已经在讨论人口老化问题的严重性,其实当时他们的生育率比香港还要高。”他指出,时至今日,社会终于醒觉人口老化衍生的种种问题,香港却已经由“高龄化社会”踏入了“高龄社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当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整体社会人口超过7%即为“高龄化社会”,达到14%为“高龄社会”,超过20%则为“超高龄社会”。

走向“超高龄社会”的步伐无法阻止,驱使政府在施政上加码着墨安老。继年初《财政预算案》提出对安老服务增拨近35亿元经常拨款及非经常开支后,本月中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有关安老服务的施政纲领,亦一如上年般,逐步落实安老事务委员会去年发布的《安老服务计划方案》提及的短中期建议。例如《方案》提及“推广资讯科技应用,以提升护理服务质素”一项,政府便于上年的《施政报告》首次提出以10亿元成立“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供院舍及中心申请,让应用乐龄科技尚在起步阶段的本港安老界打好基础,期望藉科技减轻安老服务的压力,继而提升安老业的整体形象及质素。

相较于其他受社会热议的施政纲领,今年《施政报告》中的安老政策,从字面上解读乏善可陈,但领导工作小组制定了《安老服务计划方案》的林正财,认为《施政报告》按部就班的模式是朝着“居家安老为本”这一政策方针的正确方向发展:“去年已经制定好方案,(今年)过分花哨反而偏离本意。”

追本溯源,林正财认为香港安老的深层次问题不离“人、地、钱”三项。那么今年《施政报告》中,看似朴实无华的安老方针是否能够直击问题核心?

“虽然政府今次不是完全触碰所有深层次问题,但相对而言,他们都算有勇气去尝试解决。”林正财以“有勇气”来形容政府解决安老的深层次问题,只因近年担任公职后,发现“政府没有想像中那么威猛,往往受制于整个社会制度的氛围”,故制定与实施政策时多奉行“即食面”方针。“社会似乎不太愿意着眼在一些很长远的东西,大家会问‘老老实实,你的政策当下可以给我什么?’”林正财认为,就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氛围,间接掣肘着政府推动安老长策的力度。

林正财认为,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间接掣肘着政府推动安老长策的力度。(陈琬蓉摄)

处理安老问题 并非一蹴而就

政府施政当然不能无视大众的现实诉求,但预测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未雨绸缪做好规划,也是政府无法回避的责任。从特首到各个大小政府部门,都把治理愿景与服务使命挂在嘴边,同时却屡屡因“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而失掉大众的信任。林正财认为,最新的《施政报告》算是有一些变化,在“人”与“地”两方面,均看到港府有尝试跳出头痛医头思维的细微之处:

“加入规划比率①、改装工厦作为安老设施②、释放用地发展‘长者屋’③ ,这些都是一些相对上较深层次的措施。”林正财形容,《施政报告》的安老政策貌似缺乏新意,实际上是将谈论多时的长期措施逐步具体化,可算是千里之行,始于跬步。

① 规划比率:政府落实在年底前将以人口为基础的安老服务规划比率加入《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确保日后作整体规划时,安老服务的处所可获预留地方。② “重启工厦活化计划”:政府可接受工厦改装成过渡性房屋,或在“预留10%楼面面积用于政府指定用途”的前提下改装整幢旧工厦,当中或会预留作安老设施之用。③ 第二期“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别计划”提出支持非政府机构在提供福利设施以外,发展非牟利长者住屋计划,为居住环境待改善或有需要的长者提供适切及可负担的住屋。

他举例,《施政报告》中有个不显眼的五年资助计划,让本港所有安老院舍主管及员工免费修读资历架构下认可的训练课程,便是关乎安老业发展的长远专业化。所以回归根本,他称看待安老问题不能单单着眼于各种社区服务金额、院舍宿位数量的增加,因为以宏观的安老角度检视,这些举措只能算是小修小补。

政府不断提倡“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为安老的根本方针,但现时本港对长者的照顾服务仍然倾斜于院舍照顾。根据安老事务委员会2009年的研究数字,本港65岁以上长者中约有7%入住安老院舍,不仅远高于亚洲其他地区约2至3%,即使相较于西方国家的3至4%,香港亦高出一截。另据立法会数据,2016年全港117万长者中有9.9万人居于院舍,院舍照顾比例增至逾8%。随着长者人口增加及平均年龄上升,入住院舍需求恐怕还会上升,情况不容乐观。

本港对长者的照顾服务仍然倾斜于院舍照顾,本港65岁以上长者中入住安老院舍比例相较于亚洲及外国地区亦高出一截。(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由此可见,不断扩大买位院舍名额、增加院舍劵数量这些政策,只会与居家安老为本的理念愈走愈远。所以,《安老服务计划方案》提出了“压缩每年入住院舍需求1%”的假设④,在“预防胜于治疗”的前提下,大幅加强社区照顾服务的力度,从而减少非必要入住院舍的比率。林正财强调,即使相关假设曾被学术界批评,但仍要以此为基础制订安老长远政策建议:“如果不以减少院舍入住率为前提,可能今届委员会任期尚未完结,轮候院舍的队伍已经长到我这个主席要下台呢!”他笑言。

④ 委员会对“长者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百分比每年下降1%”的诠释是每年下降长者入住院舍的比率×1%。举例:若推算80至84岁的长者有7.71%需要长期护理服务,在推算的第一年则希望下调比例至 7.71% - 7.71%×1% = 7.63%。

“如果我们还不改变整个疾病预防及管理模式,还在用传统一套,我们就永远都不能达到减1%的目标。”林正财坚定地说,“要做到居家安老,这一场仗我们一定要打。”身为医生的他,在《施政报告》有关落实基层医疗的部分,看到处理安老问题的一个亮点:“居家安老的前提是老人家身体健康,用地区康健中心来改变整个健康管理的概念,便有利于做到居家安老。”

继续阅读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专访:【乐龄科技.专访】安老阻力多 林正财:人口老化非现在进行式

上文节录自第134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2日)《应对人口老化 须跳出追落后思维 林正财冀全民与安老共生》。

相关文章:【乐龄科技】智慧安老产品多无以为继 业界兴趣低宁解决人手问题【乐龄科技】空间不足拖后腿 照顾员感受定成败【乐龄科技】安老需以人为本 切勿盲信高科技【乐龄科技】放任式推动智慧安老 长远需考虑前线培训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